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不管过去经历了什么,不管在什么年龄段,他都能全心全意做事。
七十多岁开始圈山种橙,八十多岁取得成功。他种出来的橙子品质好,口感佳,被人们称为“褚橙”“励志橙”。他就是褚时健,原玉溪卷烟厂厂长。
用了21小时26分钟,我昨晚终于熬夜读完了周桦的29.8万字的《褚时健传》。
期间的感受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从刚开始的平淡到后来的喜欢、佩服,再到伤心、难过,以至最后那种无上的崇敬。
虽是一本人物传记,读来却犹如小说般让我不忍释手。
01少年
少年时的褚时健顽皮、善水,家里条件在村子里算是好一些的。于是善良大方的他就经常会考虑到身边的小朋友。
比如从河里拿鱼后,再从家里拿油拿盐煎鱼给小朋友吃,甚至在过年时从家里拿袁大头给贫穷的小伙伴,虽然自家也不是特别富裕。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因受伤后在车站延误治疗,回到家躺了一年后就撒手人寰。
作为长子的褚时健十几岁就开始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自己经营烤酒坊,以补贴家用。
这个时候的褚时健就表现出了爱观察、爱动脑、做事靠谱的特点。
烤酒是一个比较累人的技术活,而他不但烤出了酒,而且出酒率比别人高。一连几天守着灶火,从未烤糊过,这一点就连师傅也做不到。
他不仅会烤酒,而且烤出来的酒质量好,挑到镇上上总能早早地卖完。
从那以后他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
他还特别会算账,十几岁就拿个小本子,把自己每次烤酒用了多少苞谷,燃料费了多少,请小工背到镇上花了多少人工费等一笔一笔记下来,卖完酒后再核算盈利多少。
一个十几岁的娃,酒烤得好,卖得好,都跟他会动脑、会观察,注意核算成本是离不开的。
在父亲离世的最初几年,他就这样和母亲一起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做什么事都要带着脑子,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依据规律做事。还要认真,会核算成本,不能出了力而不见效。
02求学
聪明能干的他一次和堂哥褚时俊一起聊天时,堂哥劝他必须走出去,否则,再能干将来也不过是村里一莽夫。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都不知道,一定要了解大事,才能做大事。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堂哥一直是他佩服的人,书读的好,又很有思想。
于是和母亲商量后,他就简单收拾东西带了个行李包坐上火车到了昆明,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聚集了好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级大家,像闻一多等。这些大学教授们为了生计也会到中学去兼课。
老师们学识深厚、教法先进、态度认真,着实厉害的很,这让褚时健见识了大家的风范。
在昆明中学期间,褚时健学到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好奇和学习的习惯。
从中学之后,他有了每天阅读的习惯,无论后来在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年老体力不济时,他都在床头摆几本书,每天都要安排阅读时间,翻翻书,获取信息。
走出去让他开阔了眼界,见识了大世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养成了学习阅读的好习惯。
03参战
因着堂哥褚时俊,他经常穿梭在西南联大,听堂哥他们谈国家,谈未来。
听着“共产党”“新华日报”这些词不断从堂哥他们的嘴里蹦出来,褚时健的思想认识打开了另一扇窗。
抗日战争结束,全国学生爆发了“反独裁、要民主”的运动。昆明对民主学生的抓捕越来越频繁,不得已,刚上一年高中的褚时健回到了家乡。
他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和共产党保持联系,做情报传递工作。
一次因为帮讨蒋自救军的十四团渡江而被迫再次离开了家乡。他的个人生活,从此不再完全属于他个人。
在堂哥的带领下,他的思想认识打开了另一扇窗,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04征粮
解放后,云南新政府成立,解放大军和国民党起义军等的粮草供应成了大问题,于是征粮工作成了一件大事。
褚时健此时就是一个村的征粮干部,这个工作难度很大,有地的农户普遍对征粮带着抵触情绪,有的地方甚至爆发了反征粮的动乱。
有的干部征不到粮或征不够粮,认为老百姓有意对抗新政府,结果就把部队的强硬作风摆出来,将不交粮的农户吊起来进行惩罚,一些干部甚至还动手打人。这下对立情绪更严重,征粮越发进入困境。
但褚时健征粮却一直出奇的顺利。一个村的征粮任务,规定两个月完成,褚时健10天就完成了。
“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感情我都有,能够为他们着想,万事就都谈得拢了。”
他说,跟农民商量事情,或者跟其他人商量事情,把双方利益摆平,话就好说了。你的征粮任务重要,他的肚子也重要。做事做实事,说话说实话。大家都信任你。
褚时健一直说自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什么事情都不想一条路走到绝。“留点余地,心慈一些,善一些,对大家都好。”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做实事,说实话。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从良知出发,善良一点,心慈一点。
05结婚
读书、参加游击队、参加征粮工作,一直忙于工作的褚时健根本没空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
因为一直在外奔波,父亲在世时给定的亲也不了了之。母亲在弟弟褚时候牺牲后,不久也离世。23岁的褚时健开始带着弟弟妹妹工作,投入到“减租退押”和“土改”的工作中。
1952年,因为工作出色,他成为华宁县盘溪区的区长。
一次在文教检查工作中,意外注意到了在一所小学教书的马静芬,一个出身比较富裕且很有个性的上海姑娘。
这是校长认为最不听话、最不守规矩的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个女老师。
褚时健对这个姑娘很好奇,把档案拿来看了看。个人简介短短100多个字,写得非常得体,抓得住重点,没有一句空话。
“不咋个坏嘛,哪有说的那么严重?”陪同的小赵听了却叫苦连天:“哎呀,你不知道,个个都怕她。”
于是褚时健开始注意到了马静芬,发现她聪明有个性,很努力又很认真,说话利落爽快,做事原则性强。
一年内把她调来调去做教改,褚时健越来越发现她和其他人不一样。
就这样在结束马静芬的教改工作时,褚时健和她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谈话。
1955年10月20日。马静芬和褚时健花了10元钱买了点糖,两人都换了身干净衣服,请两边的同事到褚时健单位会议室坐坐,领导也发表了谈话,大家吃了喜糖,说说笑笑一番,两人的婚就算结完了。
遇到马静芬,他找到了人生的伴侣。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马静芬一直是他背后的有力支持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