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种加入了历史性、细节性元素的影视剧,感觉很精致,也很用心,他们能在这些小的方面下功夫,已经很难得了。
上一部带来这种惊艳感觉的是《延禧攻略》:整个画面的“莫兰迪色调”、作为道具的《快雪时晴帖》、乾隆桌上一堆印章、娘娘侍女们的“点降唇”、满族女人的标配“一耳三钳”。。。好多的这些符合历史实景的细节让做为观众的我一度惊艳不已,这个比以往的影视剧更贴近历史一点,而且似乎更美了。
这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样很惊艳,很美。
一开始便是名字,来自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对这首词,不熟。熟的是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应该是中学课本里背过。有着美词名句打底,剧中的意景一下就展现出来了。
宋朝给我印象,一直都是比较孱弱,重文轻武,总被其它民族欺负,甚至还有那汉人的耻辱----“靖康之变”。要说有什么美好一点的印象,那也就只有文学方面的诗词、散文,其它倒不知了。很多年前看过《水浒传》,也只记得画面的灰色调。
文化·生活
【谪庶之别】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我们可能对谪庶之分并无深刻印象。代是在古时的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中,这个谪庶之分,尤为重要。
谪子女
大娘子----小娘子,大相公----小相公
这些称谓成了一种社会身份,上一次还是中学课文《拳打镇关西》里见到的“大经略相公”“小经略相公”。不仅如此,《知否》还为我展开一段大宋王朝的生活景象,有一种《清明上河图》活了一般的感觉。
平时也没读过什么相关史料,对赵宋不甚熟悉,加上一个孱弱的印象,更是一直没什么额外兴趣。然,看了《知否》,竟有所改观,也不是说它很完美,仍有许多细节不够 ,但已经可以甩几条街了,比如《扶摇》。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