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城里想

小城里想

作者: 谈会玩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5:12 被阅读0次

    一八年末,我又一次回到了这座小城。五岁时我被拎着行李箱的父母接走,然后再见已是十二年后。

    深圳是一个繁华璀璨又被热情拥抱的城市,我喜欢她清晨六点半缓缓驶进首发站的地铁,车灯的光一团一团地吞噬着隧道里的黑色,然后站台灯亮起;我喜欢她傍晚九点钟安静的图书馆,从落地窗往外是流动银河般的车水马龙;我喜欢依着海的单车道和城市尽头的青山,还有她的没有冬天。秉持着“来了就是 深圳人”的理念,我把她当作了我的故乡,而渐渐淡忘了,淡忘了那座我土生土长的小城。

    但是某一天我又回来了。我独自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低矮的楼房、败破的街景,飞驰而去的车碾过柏油路上正冒烟的红双喜,人行道上卖菜的阿姨团在衣服里,指着一家人一天的温饱。与深圳截然不同的两幅样子。迎面走来几个穿着校服的少年,他们欢笑着跳过去,笑声洒落在地上,染绿了满地梧桐。

    记得曾听某位知名作家讲座,形象地对比着各线城市:一线城市的轿车出行前后排都系安全带,二线城市驾驶和副驾驶系安全带,三线的司机系,再往下的城市,连司机都不系了,因为交警都认识。他说经济发展加速,可人们的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高楼建起来了,他们就在电梯里大小便。互动环节,一位年轻人站起来问道既然如此,为了防止小城青年有朝一日在电梯里大小便,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以提升他们的素质。作家摇摇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上走,如果不努力走上去,就只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一代一代地烂在那个小地方。

    我看着作家,思绪飘回了那个被记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的小城。

    我穿上蓝红色的校服,就像小城里的每一个年轻学生那样,走进没有体育馆、艺术楼、大礼堂而且厕所没有门的内地普高。

    从深圳的高中到这里,我深感两者的不同。在深圳的同学们学习如渴人饮水,争分夺秒地积累着知识,凌晨两点的遮光布里灯火通明,思索着用求导解决概率问题;课间围着同学调查钟摆型眼球震颤的遗传方式,分析人群中的发病率;在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地计算着产率,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化简式填在答题卷上。休息放松时,压在课本下的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到耶勒鲁普、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著被我们从桌下的手中传过去。

    而小城里的同学们不读《1984》,不听交响音乐会,也从不会独立策划大型活动。他们的消遣,是课间聚在一起吃泡面。于是乎,这现状便是多少块大屏幕、多少个不放假的周末也改变不了的。

    当然不能以一叶黄说天下秋,因为这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怎样听怎样看也了解不到全貌的。

    我从不否认学习、读书、运动的重要性,因为它引领着我们走向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人说读书像丙烯颜料,以博览来增添生活色彩。但我以为它更多是丈量阅历的眼睛和双脚,带我们领略更广阔更宏大的世界,了解所谓生活的意义。

    可是生活在深圳这种知识爆炸文化扑面而来的大城市里就一定快乐吗?

    我长期乘坐深圳早八点的地铁一号线,长长的列车被挤得密不透风,上班族们把手机贴在玻璃上学英语、看新闻。涌动着从地铁站出来,回到他们各自的小方格里去。日复一日。运动会时同学们窝在班上刷题,传来接力银牌的喜讯,没有人抬头,生怕扰了自己学习。这种生活不免带来焦虑、冷漠、麻木等一系列副产物,因为每一步的向上走,都是以踩着别人为代价的。大家只顾着自己进步,忽略了他人而变得冷漠。可小城不一样,于浮华身后,饮吾山之茶。没有激烈的竞争,高额的贷款,也没有日益稀少的头发和彻夜无眠,取而代之的是及时行乐。初来乍到的我被热情的同学们层层围住,抽屉里塞进了小零食,校门口卖烤肠的大叔与学生们愉快地交谈,奶茶店的小哥哥送上一杯热可可。人与人之间是温暖的,因为这种温暖,零下的冬天好像也不那么冷了。

    温暖归温暖,这样的生活便是一眼能够预见尽头。

    学习是为了追求真理,可过度的理性让我们变得冷漠;人情让世界充满温暖,但感情用事又会丧失基本的公正。所以留下来还是走上去,就像如何平衡感性与理性,对于小城青年们来说,是一个难解的生活谜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城里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a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