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翻完一本小说,篇幅不长,捷克作家Hrabal Bohumil(1914--1997)的Too Loud a Solitude。
在图书馆借这本小说,是觉得书名起得好,有大家风范。文学虽不流行标题党,但起个好书名,也算成功了一半。
有些小说,题目本身就有吸引力,比如Gone with the Wind(《飘》)、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心是孤独的猎手》)、More Die of Heartbreak(《更多的人死于心碎》、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灿烂千阳》)等等。
Too Loud a Solitude,写的是一个废纸厂的打包工,三十五年来,工作简单乏味,却从废纸里拣出了几吨重的好书,一一搬回家阅读。小说情节单一,主要是主人翁的呓语。他在脑子里和康德、黑格尔、老子对谈,神情恍惚,沉浸在书本和往事之中。后来因技术革新,年迈的主人公被迫退休,生无所恋,钻进碎纸机,和废纸与旧书一起粉身碎骨。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悲剧。主人公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想拯救文化,却被时代所弃,只得和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对话。他孤独,内心的喧嚣却穿云裂石。Too Loud a Solitude这个书名,苍凉。
Too Loud a Solitude的中文译名,大多是《过于喧嚣的孤独》。直译。我觉得《喧嚣的孤独》即可。喧嚣,已有too Loud之意。
此书书名起得太好,却成了小说本身难以承受之重。这部小说算不上经典名著;又采用了意识流的写法,有点前卫,对文学没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不推荐阅读。
我喜欢主人公这句平静地独白:
"I can be by myself because I'm never lonely; I'm simply alone, living in my heavily populated solitude."
大致意思是,我可以独处,因为从不觉得孤单;我就这么一个人,活在我熙熙攘攘的孤独里。
好一个heavily populated solitude!主人公从废纸堆里捧回旧书;世上最伟大的哲人济济一堂。他的精神世界人山人海,现实中孑然一人。
小说最后,碎纸机尖锐的刀锋折断他的身体,他攥着一本旧书,指着一句话:“挚爱引我入天国”,达到极乐。在那一刻,他看到了当年消失在纳粹集中营的恋人。她放着风筝;而他自己是那风筝,飘摇直上。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而错愕的小说。我喜欢这种悲剧,不似畅销书那般催泪,只让人读了心里堵得慌,既得不出结论,又做不了价值判断,唯有怅然。这是真正的悲剧----文学的最高形式。
有些读者不喜欢读悲剧,很正常。读悲剧,如同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吃苦瓜,甘苦自知;又像有的人喜欢坐过山车,在我眼里是找罪受。同样,读悲剧,是我的文学极限运动,要的就是这种百般不是滋味,但灵魂如洗。
《喧嚣的孤独》里,主人公淡淡地说:
“For we are like olives: only when we are crushed do we yield what is best in us.”
我们就像橄榄,只有碾碎了,才能释放出自己的精华。
读到这句话,是在小说中间,颇有感触。到了小说结尾,主人公纵身跃入碎纸机,这句话在我脑海又狠狠砸了过来。我感受到他身上尖锐的痛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