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毕业三个月,你存了多少钱?》在朋友圈传开,文章里的故事和评论区留言,俨然成了互相比惨的自我调侃赛,很多同学自嘲道,不仅没有存下钱,每个月甚至还要还花呗借呗信用卡的债……
记忆最深的,不是毕业存款的比较,而是话题升级后的问题——
“毕业三个月,你给爸妈打过钱吗?”
我问了周围的一些同学,得到的答案竟出奇地一致——
“不让父母救济就谢天谢地了,哪儿来的钱打给父母?”
没毕业时会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是月光族?谁知毕了业,80后的月光已经暗淡下去,“月欠族”成了比“月光族”更凶残的存在。
薪资在涨,消费的野心也在升级,我们担心的问题,竟从以前的“不要月光”,退而求其次到现在的“不要负债”。
“钱没了可以再赚,青春过了可就真没了”
@爱吃橘子的猫 毕业5个月 月薪8000
因为家里条件还不错,爸妈也有稳定的是收入,所以他们都说,“你养活自己就好了”……
对比了一下其他刚毕业的同学,自己的工资还不错,每个月到手8000多,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所剩无几。
以前没有毕业的时候,包包就几百块,现在有工资,看到1000+的包,就心底偷偷换算一下,“自己攒两个月就可以买一个了”……女生嘛,化妆品、衣服、包包啥的,每个月的钱就这么没了。
三个月前生日,逛街看中了一条红裙子,2100的价格让我放下了。晚上回宿舍躺床上,满脑子都是自己穿上那条裙子站在男朋友面前的样子……
第二天咬咬牙拿着卡跑去店里,店员说只有一条昨晚被卖了,空落落的橱窗里只有自己失落的身影……
从那以后我告诉自己,钱没了可以再赚,喜欢的东西没了,可就真没了。
25岁看上的裙子 ,35岁穿上已经没有了意义。
青春也一样。女生们都会告诉自己,“在最美的年纪,你值得最好的。”
谁都不想别人伸手是卡地亚,你一伸手是橡皮筋,我们也不愿意在买买买的年纪,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所以不知什么时候,包能治百病,口红成了行走的春药,我们都想成为穿普拉达的女王……
而美的代价,就是每个月的花呗账单。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小罗 毕业5个月 月薪5500
毕业半年没有攒下一分钱,但是会时不时给父母买一些保健品。
之前和同学合租,室友走了,每个月我要独自承受3000左右的房租……虽然租房的开销就花去了我一半的工资,但是生活上我也不委屈自己。喜欢一个人住所以选择独居;周末忙助教所以请了清洁阿姨;偶尔周末吃顿大餐;每个月在健身上的开销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我想要住得舒服一些,离公司近一些,该犒劳自己的时候我也不太会省,给妈妈买1000多的包也不会犹豫。
没有攒下钱,有钱的时候会想到父母,但没钱的时候也会伸手向父母要救济……
又问了几个同学,家庭条件不错。只不过,毕业一年多,到交房租的时候,还是得时不时向父母伸手。
还有的,拿着5000的工资,过着10000的生活。他们的说法是,为了眼前的苟且已经很累了,干嘛还要活得那么苟且?
所以,支付宝的转账记录里,有自己转给父母的,也允许有父母转给自己的。
“北上广是残酷些,但来了就没打算逃离”
@超人不会飞 毕业一年多 月薪20000
老爸生日给他买了条不便宜的领带,送了老妈一个COACH的钱包,时不时会给他们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毕业的第一个月,我搬进了月租5000多的房子。
上下班交通不过十多分钟,容得下我,一只猫,一台小型的跑步机,还有个我不需要的衣帽间……虽然在上海,每个月的生活费,有时候也让5位数的工资显得尴尬,不过毕业这么久,我还是有自己的5位数的小金库。
感谢大四拼命实习的自己,才让我毕业去了想去的公司,终得尘埃落定。也感谢每个月顶着业绩压力马不停蹄往前赶的自己,加班成狗是常态,几多因为工作超荷往医院跑……
上海是残酷些,但,来了就没打算逃离。
不少同学,苦于北上广容不下肉身,又不想在三四线城市屈于灵魂。
很多生于三四线城市的同学说,相比起本地的同学,我们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是在弯道超车,而是在填平父辈的信息沟壑。
逃离又不甘心,留下又很揪心,虽然没有享受到“子宫红利”,也无高屋建瓴的优势,北上广很大,但好在,大得有包容性——每颗茁壮成长的灵魂,都有在这里安放和被滋养的权利。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但是相信努力扎根的我们。
“借蚂蚁借呗的钱还蚂蚁花呗”
@橙橙橙 毕业半年 月薪6000
给老爸买了个按摩椅。
工作了以后,又决定换掉那台开机就会卡半天的电脑。
收到工资的第一时间要还花呗,工资没发的时候,就用蚂蚁借呗还蚂蚁花呗。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用了一些网贷平台,当你穷得不知道怎么吃土的时候,它告诉你,你并没有走投无路……
然而这就像一个无尽的黑洞,我在花呗借呗网贷里拆东墙补西墙,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告诉自己,该停手了,但是当提现时,看到账户里余额从0跳到4位数,不过几分钟……那一刻的快感,带给我安全感。
周围朋友每月如此的不在少数,这又给我打了一支镇定剂,便安慰自己说:“没事的,反正大家都这样。只有在每个月自动还款的信息发来时,才会皱着眉头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还记得老爸收到按摩椅时,电话里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嚷嚷,“呦嚯,丫头真有出息!”
我没告诉他,那个按摩椅的分期账单,我到现在还没还完……
小时候,爸妈带我们去商场,看中了两个玩具时爸妈总会让我们选择:“买了芭比,就不能再买维尼小熊了”,我们会再三比较,然后嘟哝着嘴,依依不舍地放回相较而言不是很喜欢的那一个……
那是小孩子为数不多的几次深思熟虑。
抱着新玩具,我们会说“等我长大了,赚了钱也给你们买!”
而如今,我们不用选择,因为再也没有人拿着芭比娃娃和维尼小熊,让你只能从中选一个。
但也没有那么深思熟虑了……
当消费的野心超过了薪资的涨幅,用6位数的密码保护2位数的工资,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常态。
“等了好久终于出新款了!买!”
“这个刚好打折诶,先买来备着……”
“虽然已经花了很多了,但冬天必备的衣服还是要买的吧……”
所有的“需要”和“想要”,我们似乎已经分不清,统统归为“必要”。
可能在一些父母眼里,毕业拿工资就该赚钱养家,但是两辈人消费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有了“毕业x个月,分文无存/没给父母打过钱”的尴尬……
我们实现了“赚钱买”的承诺,只不过,是给自己买。
但是相信我们的能力,终究会超赶自己的欲望的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