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作者: 花露柳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6-15 18:37 被阅读0次

    痹第……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水热穴第……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胻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阴阳类第……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不应。

    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四时病类第……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擬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乎?

    雷公曰:不知。

    帝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踈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证,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从容别黑白第……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

    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藏消烁,传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方胜衰第……

    雷公请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黄帝答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雷公曰: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帝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雷公曰:有余者厥耶?

    帝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方论解第……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

    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阳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方论得失明著第……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巧。

    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论过失第……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心,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实,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热,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卷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fc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