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写作路上最大的烦恼之一莫过于缺乏素材和灵感。
而张爱玲的写作历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在她的笔下,写出过一系列诸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凋》《留情》等闪光的精品。
读张爱玲的文章,总是会让人充满好奇。一个未经男女之事的女子,怎么会对人性的描写那么细腻而又深刻呢?
其实,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她自己则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她总是像一个孩子,用好奇的眼睛打量周围的一切。再普通的市井声音,她也能听出一些特别的味道,引发一些独到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她曾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沿街有一个道士在化缘,他拿着竹筒,“托—托--”地敲着,这声音仿佛就敲在她的心上。
她会由此联想到:“时间与空间意义,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卖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
她观察的地点不限,从公寓到菜场,从咖啡店到商场,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
她观察的人物不限,买菜回来的女佣、拎着锅送饭的小女孩、剁肉的店伙计及好讲人是非的老板娘,都在她的观察范围之内。
在美国度过自己四十岁的生日时,她还要求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让丈夫赖雅陪她去看脱衣舞表演。
在破旧的总统脱衣舞院,赖雅颇觉无聊,纯粹当陪客,但张爱玲却看得津津有味。
她对人世间的“俗人俗物”始终保持着巨大的探究热情。因为她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对事态人情的探究,更能帮助自己寻出人性的底蕴来。
实践证明,这些来自细琐的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体验,确实从很大程度上帮她避免了一般写作者常犯的咬文嚼字、空洞幻想的坏毛病。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确实是这样,很多知名作家都是观察生活的高手。
比如作家林清玄喜欢参禅,他的文章总能把生活的云端和地气连接得浑然一体。
他的作品中也总洋溢着充满人生智慧的禅意。“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我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则是一位美食大师,特别擅长烹饪。
他作品的语言极其朴实、大众化、弥漫着人间烟火,读来似乎既能充饥又能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
他在《四方食事》中这样描写油条:
“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捅,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在《端午的鸭蛋》中这样描写鸭蛋:
“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动简洁的文字,让观者如身临其境,如亲尝其味,禁不住连吞口水。
这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果没有对生活大量的观察和体验,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愿我们也能以他们为榜样,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有心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