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肖复兴写过一篇文章《喝得很慢的土豆汤》,我们来看:
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小饭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 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 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有轻笑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看玩笑地对他说:“你就那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 我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抓到。两个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晰地记得我们坐的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嘴微微笑 ,没有回到。
这篇文章自然没有结束,因为如果写到这里,这篇文章较为单薄,只写了一件父母思念儿子的小事,稀松平常,但作家毕竟是作家,他不可能就在这里停笔,他还会继续写下去 。那接下来会怎么写呢?
接下来,我们看看肖复兴是怎样写的。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便黄了,天气渐渐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外出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在去哪里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小馆依然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 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招呼了。那男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他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难得父女想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见面机会,我不想打扰他们,但我的心理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这篇文章的意蕴就变得丰厚蕴藉了,既写了肖复兴一家的亲情,也写了小姑娘与她爸爸的亲情;既有父女对子女的思念与 疼爱,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思念与体贴。
全文布局合理,第一件事情设置悬疑,第二件事释疑交待,对第一件事情的北京原因做了补充。
这就是“嵌套结构”。也称套层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叙事结构。也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个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特殊的叙事结构。
“嵌套结构”中相互勾连的两件事之间有多重关系,有的侧重于时间推移,有的侧重于场景切换,有的侧重于对象变换·····当然,两件事情之间也有综合以上多种关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