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致良知线上平台的老师、志愿者以及亲爱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湖北武汉的杨清华,借此机会分享自己的一点学习感悟。刚刚进入平台学习,非常惶恐,不敢说有什么深刻的学习体会,请大家见谅。
因为我本人在一家零售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平常事务比较繁杂,所以一直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每天的功课感觉只是被推动地挤出一点时间去完成,有时还是比较敷衍。特别惭愧。
经过短暂的学习,自己有一点感受,分享出来,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也借此机会鞭策自己还要多下功夫。
第一是关于立志,立圣贤之志。
这在以前完全是没有概念的,以为立志,就是做成一件什么事,把立志同目标、任务等同起来。
学习了课文之后才了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是指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立志圣贤,这在我的以前的印象中,总会认为是飘在古籍书本中的东西,高高在上,离我们常人的生活很远。
现在我从老师和志愿志们的功课中明白了修身齐家的明确方向,要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想,志向的大小不是用名利的大小多少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圣成贤的志向。
第二是“种种子“的概念对我感触特别深刻。
博仁老师在讲解中提到“种种子”概念,他让我们把种种子当作是做善事,种善因,越多越好。因为每一粒种子长大结果,说明少了一粒善种子,你得再去播种。
如果结出恶果,不满意的果子,你就得反思,这是拍大腿惊呼的好事,因为坏种子没了,你有机会再去种善种子。
如果取得一点成绩,结出了一点好的果子,倒是要反省觉悟:好种子没了,自己要重新去种更多的好种子。这个逻辑说是只注重因,种善的种子,不要舍本逐末。我认为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让我意识到在致良知的道路上,不是要知道多少大道理,而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种种子。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一味看当下的考试成绩如何,而是看是否在帮助孩子立志成仁,哪怕是大器晚成,也没有什么要担心的。
第三是,我在生活中开始刻意去留意自己的各种报怨,学会把”不报怨“作为自己每天”改过“的主要内容。通过反思与自省,在家庭关系、处理工作事务,多了一些觉察,各种借口、埋怨、责怪的念头就少了很多。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小感受,非常浅薄,见谅。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感谢这个公益平台,谢谢大家的陪伴与监督,也祝大家元旦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