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咱池州是“千载诗人地”,而知之详者甚寡。池州学院的何家荣教授曾做过一次公益讲座,名为《池州何以被称为“千载诗人地”?》,让我们普罗大众增长了见识。
清代杨森的《杏花村》诗“千载诗人地,无花也有村”,为池州诗城的称号定了调。细而言之,所谓诗人地,即是产生大诗人的地方,或是产生大量诗的地方。池州主要是后者。
池州有一个诗村——杏花村,郎遂《杏花村志》和民国胡子正《杏花村续志》共收录题咏杏花村诗文近千篇。
有两座诗山——九华山、齐山,写九华山的诗约有两千余首,著名诗人有李白、刘禹锡、杜牧、罗隐、王安石、王十朋、杨万里、王守仁。为齐山写诗的有杜牧、张祜、梅尧臣、王安石、杨万里、王守仁、汤显祖、朱熹、岳飞等。诗文数量几乎与九华山相当。
有两条诗河——秋浦歌、清溪河。李白传世诗歌千首左右,其中写安徽的有二百首左右,其中写皖南的一百六十首左右,其中写池州的有五十首,仅次于宣城的六十首。而一口气写《秋浦歌十七首》仅限于池州秋浦河。李白在秋浦期间,活动区域主要有两个:一是秋浦河畔,尤其是龙舒河畔,因为秋浦县治在古石城。二是清溪河畔,为了采铅、炼丹,有著名的《清溪行》。
总而言之,一个诗村+两座诗山+两条诗河=诗人之地。
而我要说的是,池州不仅是千载诗人地,而且还是千载文人地。这个文,就是《昭明文选》;这个人,就是梁太子萧统。
萧统出生于501年,次年立为皇太子,因石城是其封邑,故常往来于都城与封地之间。太子垂钓于秋浦之水玉镜潭,得香鲫,金鳞赤尾,食之味美,封其水为贵池。后人尊潭上之牯牛石为“昭明钓台”,清人赋诗曰:“一石横碧流,储君此垂钓。独坐把鱼竿,山水相辉耀。”后世在玉镜潭钓台之山崖之一,建有鄂国公忠武庙,三景合一,居高临下,一目了然。清代汪继美有诗题为《镜潭石台梁太子钓游处今唐尉迟卾侯庙在焉舟过瑯溪即事读感》:
为访遗踪蹑钓台,岿然古刹傍云开。
鄂侯有像临河浒,帝子无碑立水隈。
旧事已同沧海变,新诗多被榜人催。
渔舟几点随波泛,谁问当年钓客来。
萧统才华横溢,招揽文士,编录《文选》,尤其在“蜡鹅”事件后,离开京城,漫游江南,几百里外的封邑更成了他首选之地,与一班文士居于贵池秀山,潜心修撰《文选》,后世建“文选楼”是示纪念,明人李明睿有《过池州忆梁太子旧迹》诗曰:
昭明文选古今奇,鱼美何缘羡贵池。
才子风流多逸事,帝王储副读书时。
因池州有“文选楼”,所以在历史上有二次重刻《文选》的盛举,一是宋代尤袤刻印的《池阳郡斋本》,二是元代张伯颜、张奉政历时十三载雕刻成功,均陈列于西庙和秀山文选楼。
《文选》文选,必是“文”而后选,非文则不“选”。所谓“文”者,萧统在其序中说,必“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只有如此方可称之为“文”。正因为《文选》选材严谨,注重文学性,所选多为典雅之作,是古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所以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唐宋以诗赋取士,《文选》便成为最好的范本。《文选》的重要性与受欢迎程度,陆游曾以一言以蔽之:“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方其盛时,士人均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531年三月,萧统在京城游览后池,乘舟摘芙蓉时,因姬人荡舟,不慎落水,伤及大腿,因破伤风,一月后去世,年仅31岁。谥号“昭明”,因未即帝位,史称“昭明太子”。当时,京师之人奔走于宫,号泣满路,四方远近,莫不痛悼。石城百姓得知太子噩耗,悲痛万分。万民请命,向朝廷请来太子衮服,在秀山筑衣冠冢,并建文选楼,又立庙以供奉萧统神像。
萧统不仅是慈名远播的仁德太子,也是彪炳后世的文章选家,我认为他的功绩主要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二是在陶渊明谢世百年之后,收录了他几乎亡佚的诗文,编辑成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而这二者都与池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稽之史册,池州文化之滥觞可溯源至东晋名士陶渊明。公元405年,他陪同江州刺史刘敬宜从柴桑至建康,路过贵池梅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开创了池州诗歌有史记载之先河。
在殷汇镇仓埠村有陶公山,独立于群山之外,高约数十米,成椭圆形,酷似墓冢,在其下方,有一古墓,背山面河,这就是《贵池县志》记载的“陶公古墓”。山下有五柳坡,昔有柳树五株,为陶公所植,此即为“五柳高风”之景。而这里离萧统选文的秀山以及垂钓的玉镜潭相去不远,他追寻陶渊明的足迹,并搜集、整理他的作品,编辑了《陶渊明集》并为之作序。由此可推测,若无太子这位“陶粉”和他的《文选》,陶处士之诗文何以彰于当世传之百代。
故可言之,池州历史文化最大之特色,最响亮之文化名片,最珍贵之文化遗产,当属萧统和他编撰之《昭明文选》。吾贵池百姓奉之为“案菩萨”“土主”,不为无据。池州是《昭明文选》之诞生地,最佳版本《池阳郡斋本》亦诞生于斯,此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吾池州岂能不为之骄傲与自豪乎!
池州,可谓“千载诗文地”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