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中国又一个盛大的团聚节日。我想我们中国人都是喜欢热闹的,元宵也好,春节也罢,都是团聚的时刻,热闹的时刻。
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喜欢节日的人,借着节日,给平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的人说说话,发个节日祝福,有了可以稍微放肆的理由,可以肆无忌惮跟家里人撒娇。正是因为节日,让我有种活着真好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发明各种各样的节日,但我想,都是好的,我们的祖先,我们现在,我们后代,都需要节日,不然,我们就真的太像《摩登时代》那些工厂上了发条的工人,甚是搞笑,也甚是无奈。
我记得我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老多情。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老了,而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明白,他真的老了,他在思念,在缅怀。我们年轻的时候,大抵过着都是未来式。现在怎么苦,怎么累都好,只要一直,一直往前冲,未来就会是好的。而当一个人开始不停地缅怀过去的时候,也就是他老了的时候。年轻跟老龄,差别具体在几岁,也许并不重要。我一直觉得,心态和健康,才是一个人年纪的标准。只不过,这个标准太难量化了,我们人类聪明,选择了简单易懂,可以量化的方式,来区别人群,当然,我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规则。
老了的他,会特别重视节日。年轻时候的他,在广深打拼,一年也就是归家一两次。我从小记性不好,丢东西忘记人都是常态。我想我小时候对于这样一个一年归家一两次的陌生人,大抵也是不记得他长什么样的。如今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对于每个节日都尤为重视,即使是放假一两天,也跟着一群年轻人,挤着高铁公交,兴冲冲地回家。念叨家里的菜,想念家里的床,喜欢家里的茶。如今的他,尤其喜爱节日,对他来说,归家,就是节日带给他的无限意义。
小时候背诗词,都是买着课后辅导书看注解,苏轼的《水调歌头》,小时候不能理解,摇头晃脑跟着背意思罢了。现在长大了,才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越是团圆的节日,就越能衬托人的孤单。不然我们大诗人在思念他弟弟的时候,也不会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哪里的月亮都一样,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家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在教学楼走的时候,遇到自习室的小伙伴,她提着刚打好的水,笑着问我
“你怎么不回家呀?”我顿了一下,反问她“你不也是没有回去么?”然后我们相视一笑,各自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上,看着自己的书。谁不想家,谁又会回家呢?
人长大了,就是在不停地分离,与朋友,家人,情人,我们幸运地相遇,也有着各种各样分别的理由。有时仅仅是萍水相逢,有时是深入骨髓。而我们也庆幸,也感谢。人生那么长,很多时候,终究是要自己一个人在慢慢走。而节日,正好让我们停下来,去怀念一下,那些暂时,亦或者,那些永远都不可能再在身边的人。
闷热的教室里,贴心的小伙伴切了月饼,俯着身子一个人一个人发。对我来说,什么牌子,什么口味并不重要。只要是月饼,都是好的,都是对的。当然,五仁我是拒绝的。
我想,月饼更多是一种仪式吧。这是今年吃的第一块,当然,也极大可能是唯一一块。离家7年,自己很多时候,如果没人送,才会买一个给自己吃,心里面或多或少,还是想着,这是个仪式,终究需要完成。
窗外响着,热闹的烟花声。我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月饼,吃得尤其慢,我想,我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大文豪们会说“月是故乡明”了。因为,对我来说,“月饼是故乡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