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喜欢孤独,而是害怕失望罢了
01
前些日子,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谈到,自己工作稳定,月收入5000向上,房子装修好了,车子也买了,孩子也顺利出生,在外人看来他什么都有了,是很多人向往的那种生活,可他却时常感觉内心空荡荡的,时常感到有种莫须有的孤独,自己照理来说应该知足,可为什么内心却感到难以快乐?
他的话,在我脑海里停留了好久,我原本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体会,原来和我一样感觉孤独的还是大有人在。
压抑在心中的那份孤独感,兴许在某一夜理性的牢笼有所松动,压抑许久的孤独像是挣脱牢笼的猛兽,得到彻底释放,而我们都独行了好久,刹那间电光石火,思想与思想毫无保留的碰撞,情感与情感彻底的交融。
是啊!当你工作稳定,有车有房,结了婚生了孩子,这不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生活吗?你拥有这么多,却怎么能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呢?
孤独与不快乐,像是长在身体隐秘处上伤疤,对人总是遮遮掩掩,私下却安慰自己,没什么大碍,至少我们看得见听得到还吃得下睡得着。
02
小时候,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长大了,微笑却成为我们有修养的表情。
童年时,我们的生活简单与快乐,我们的世界不大,却感觉丰富多彩。
夏天,母亲把西瓜,放进一个铁桶里,铁桶被沉入水井下,铁桶一头用一根绳子扣在井盖上。
临近傍晚,一家四口围着小桌,吃起晚饭来,菜不多,简单清爽,凉拌黄瓜、清炒土豆丝、一碟花生米和韭菜炒肉丝。
母亲,一边吃,一边给我扇扇子驱赶蚊虫。
吃完晚饭后,母亲慢慢拎起铁桶,把绿油油的西瓜,放在案板上,洗净的刀对着纹路,一刀咔擦下去,伴随着清脆的嘶溜声,瓜一剖为二,瓜瓤新鲜,色泽红艳,拿起一小片,咬上一口,沁人心脾。
那个时候的快乐很纯粹,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棒棒糖,喝到了满满一瓶酸奶,爸妈不在家偷偷地看了一下午动画片,这些简单的小事,都可以让我幸福一整天。
03
曾经以为时间可以让你忘却所有的烦恼,包括生命中遭遇的种种不幸,后来我才发现,不管你听了多少道理,懂了多少哲理,伤痛依旧存在,它未曾消逝,只是潜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在生命里的某一刻,你毫无防备下,在某个感性的夜晚,一种失落与忧郁吞噬你的每个毛孔,每一寸肌肤,它叫孤独。
孤独才是人生的一种常态,真正的孤独无需人陪伴,内心的孤独犹如高悬于天际的冷月,映照在黝黑且深不可测的湖面,试图靠近他,给他安慰,才发现影已破碎,所付之力皆是徒劳。
最近才读完《等待戈多》,翻到最后一页,一股从未有过的虚无感,扑面而来,我躺在床上,许久不能入睡。
等待戈多?等待着什么?人生到底有无意义?
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你吃饱了没事做,想这些虚无缥缈的事干嘛?
可是,有时候不是你主动去寻找他,主动去找不痛快,而是当内心无法安适时,而你正好遇到你内心一直想表达却无法用言语准确传达的思想,你一拍大腿,大叫道这不正是一直困惑我的吗?
周国平在《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篇文章,这样写到“其实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基本上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那种已经在想这类问题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认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等待戈多,戈多是谁?文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连作者贝克特都说,他要是知道,他就写出来了。
文章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预示着人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世界痛苦不堪,世界荒诞不羁,这也是一场没有休止的痛苦的等待。
从小到大,我们学到的知识,无一不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我们努力争取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然后买房、结婚、生孩子,可是当一切都完成了,是否人生就获得圆满,不再孤独与痛苦呢?
答案是否定的?
孤独与痛苦,一直存在,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人与人的孤独是个体特有的精神特质,孤独不可分享,只可独自品尝。
我们的生活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当不幸来临,我们说的最多的是,一切总会好的,正如文中两个流浪汉挂在嘴边的话:“等待戈多。”
可我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假如一切不会好呢?那么等待与期盼,不是自我欺骗吗?苦苦等待出轨丈夫可以回心转意,幸苦等待被撞成植物人的亲人一天可以苏醒,期待一天自己的贫穷的日子可以得到好转。
假使等待的结果,变得更加糟糕呢?
戈多是什么?戈多就像救世主,戈多一直不来,却一直说要来。不幸种的人们,忍受着生活的重复与无聊,忍受着无际无边的痛苦,忍受着生离死别,忍受着侮辱与贫寒,人们心中有着一个念头:“一切都会好起来。”
过了许久,我才明白,孤独才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正因为等待的结果带有不确定性,才让我们的人生扑朔迷离,充满变数。
而我要做的,就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孤独,与孤独为伴,在孤独的日子里,品味孤独,提升自我,不忽视每一次内心的悸动,善待自己,活出真我,因为我也不确定未来是否会变得更好?还是变得很丧?我唯一确定的就是,当下的我还可以孤独与放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