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市图书馆在大厅一角举办“书藏有象,智化无穷”晒书活动--“知行并进~船山遗书”, 精心选取清同治四年(1865)湘乡曾氏刊于金陵节署刻本、“民国”十八年(1921年)衡阳市图书馆重印本、“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字排印三个版本《船山遗书》及近代船山文献向读者展示。
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传统的七夕节,在中国古代就有晒书的习惯。最初的起源是防止书蠹,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古代的图书博览会和文人交流的场所。这在古代典籍里的早有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典籍《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说的是周穆公东游,在羽林这个地方“蠹书”,即晒去书中的蠹虫。东汉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不蠹,习俗然也。”最有趣的当属《世说新语》中“郝隆只晒腹中书”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后来随着书籍保存技术的发展,靠晒书去蠹已经没有了实用性,但各地图书馆通过这一活动,将馆藏特色古籍文献资源推荐给更多读者,进一步促进古籍保护和古籍普及传播,无疑是有意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1681/650e0acccdb3fa2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1681/74d976ca2863f35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