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走向大战

八,走向大战

作者: 王鳳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21:02 被阅读12次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霍尔-赖伐尔协定

英法两国除推行有名无实的经济制裁外,1935年12月又以调停为名,由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同法国总理赖伐尔拟定了一个秘密计划,即《霍尔-赖伐尔协定》。

主要内容:要求埃塞俄比亚把北部和东南部的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意大利,换取由埃塞俄比亚通往意属厄立特里亚入海口的一条狭长地带。并划出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保留地,名义上主权属埃塞俄比亚,管理上属意大利。这比意大利占领的地方还多。在这个计划泄露后,遭到英法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反对,计划很快破产。赖伐尔、霍尔被赶下台。

美国的中立法案

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中立法规定:

第一,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实行武器禁运的时间

第二,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之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

作用:援助了侵略者,打击了被侵略者,对绥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1)使意大利向德国靠拢。1936年7月,德意结成罗马-柏林轴心。(2)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3)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

1936年3月,墨索里尼宣布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5月9日,完全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0月4日,国际联盟撤消了对意大利的禁令。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马德里保卫战: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1938年,德军开进奥地利,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奥地利灭亡,英法绥靖。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的内容:①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10日内从苏台德区等地撤出;②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不得破坏,无偿移交给德国。协定的附件规定,英法将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的侵略;德意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以后,才给予保证。

慕尼黑会议把英法 的绥靖政策推到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希特勒在高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英法只图苟安一时,以为借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便可缓和他们自己与德国的矛盾,英国甚至妄想在德奥合并、苏台德区割让和但泽问题解决后,即可实现英德之间的“总谅解”,保住大英帝国的既得利益。

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原因及表现?

原因:

1、经济原因: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一种特殊产物。在帝国主义时代,各帝国主义国家主要的目标就是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手段多种多样,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随时都会起作用。

2、政治原因:英法两国仇视社会主义,仇视苏联的产物。绥靖政策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要将侵略矛头疏导到东方,实现祸水东引。绥靖政策实际上是反对苏联,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从中渔利的手段。

表现

狭义:特指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掌权后,英、法所采取的政策。

广义:泛指一战之后,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的扶持政策。

经济方面:德国由一个战败国迅速变为帝国主义大国,主要是靠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

政治军事方面:英、法对法西斯国家步步退让,使法西斯侵略气焰日益嚣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内容:(1)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它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侵略行动或者任何攻击。(2)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3)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对付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4)双方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积极方面:(1)苏联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一直担心的祸水东引的危险。(2)也打破了德、意、日国家对苏联的包围,对远东的日本也是一个打击。(3)使苏联争取到两年的和平时间,苏联加紧备战。

消极影响:(1)为日后英、法和苏联的合作增加了障碍,阻止了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便于德国法西斯各个击破。(2)从这个条约中得利最大的不是苏联,而是德国,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式的绥靖。(3)关于条约所附秘密议定书所涉及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它粗暴地践踏了小国的基本民族主权,是一种强权政治的的行为。

反共产国际协定:

白色方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走向大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s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