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 年,那时刚搬家不久,老爸突然说,「咱们家也买电脑吧,台式机,我看学校都开始用了,据说很方便。」
于是,第二天我们就去店里买了一台回来。
家里空间不大,为了给偌大的台式机腾出位置,我们还特意买了电脑桌,那时的电脑桌一应俱全,抽出键盘,摆上鼠标,旁边再配上小音箱,感觉特别拉风。这一套配置就占了房间的三分之一了,从此以后,这台电脑就成为了家里的最值钱的东西。
小学五年级,我们竟然开始有了电脑课,整个班的同学要跑到专门给大学生上课的机房,四排电脑整整齐齐,当时教学的男老师我还有些印象,个子不高,一眼望去就是那种文弱书生,当时教的什么早就忘了,只记得那时第一次接触这么神奇的机器。当时也不知是谁带的风气,后排的几个人总是躲着玩游戏,罗马帝国,就成为了最经典的文化符号了。对了,我第一次掌握了 Alt + Tab 的切换,每当老师下来检查时反应极为迅速。
从小霸王学习机过渡到电脑单机游戏,这似乎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化。那时很难上瘾,游戏制作与画面感并不精美,4399 网站等的兴起让我们这一代体验了门户网站带来的改变。
03 年开始读初中,腾讯几年前做了个社交工具,叫做 QQ,几个好友拉着我注册,一群人开始虚拟世界里的沟通与交流,竟然为了刷等级,每天都挂在电脑旁,每次听见咳嗽声,那就是有人加我了。在电脑屏幕下,世界仿佛更小了。
最初我对科技变化的理解总是后知后觉,什么开始流行,自己就玩什么。无论是星际争霸、魔兽世界还是梦幻西游、NBA 2K 系列,我总是为了能够多些共同话题和朋友一起游戏。家里电脑配置不行,那就一伙人偷着去网吧,组团开黑的经历在当时的年代显得尤为宝贵,浪费大把好时光也浑然不觉。
我也第一次听说互联网这个概念,人们都说,「这个太神奇了,你想了解什么,只要一百度,都能知道。」不过,你要是问,电脑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很少人能够回答。
我想,每个人都在这种科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而迈向新阶段。好在小孩子当然学习得很快,听歌、游戏、娱乐一样不落,人们对于娱乐社交有天然的倾向和迷恋,它们会不住地激发你的欲望与潜力。就像如今,几岁大的小朋友拿着平板电脑或是智能手机,我们都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如同语言,被深深地根植在行为习惯中。
当然,经历了年少无知的几年,我逐渐将注意力投入在学习上,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压力可想而知,父母更是严格控制上网时间,我也只能发掘其他的兴趣爱好了,例如篮球。
能够让大家聚在一起的场合竟然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习惯了网上聊天,一起开黑,唯独篮球成为了一种慰藉。
中学时代,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做班车上学,和班上同学仿佛也少了一丝联系,每次回家,打开电脑,我会迫不及待地寻找其他有趣好玩的东西,这似乎是黑洞,将一切可被吞噬的事物吸引。
04 年,QQ 空间开始火爆,从聊天工具进化到了社交平台,腾讯的一举一动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认知与理解。我也不能免俗,总是忍不住将自己的动态都公之于众,即便那时的自己显得青涩幼稚。
那时不曾觉得科技带来些许便利,能让我开心和兴奋的只有听歌和玩游戏了,哪像现在,一切辅导和资料都可以全部查到,学习成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精神寄托。
到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我算是喜欢表达的人,QQ 说说或是日志都留下了许多回忆。如今打开,一阵唏嘘。
大二那年,父母国庆来南昌团聚,他们满足了自己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愿望,因为此前一整年泡在学校的机房完成作业的经历,已经让我无法忍受。
Acer 便成了我第一个了解的品牌,期间修修补补,到现在竟然还能使用,发挥余热。
可是,你真的要说有了电脑,自己会有多大帮助,那不见得。
学生时代最大的用处就是查资料、听歌看剧与玩游戏,后两者算是大头。整天泡在寝室里的享受虚拟生活的同学不在少数,也许是发现了这样下去,自己也颓废了,大三下学期备战考研将自己拉回了现实,未来总是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行。
然而,我并不知道的是,整个时代已经发了巨变,从微博、微信再到公众号,读书的那四年我意外地陷入了自己的漩涡中,这些趋势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来到了上海,眼界真的会变化。读研期间我才领略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革命。
实习那次,公司正要开始从零到一做个股票类 App,同行的小伙伴对知乎、同花顺等流行应用如数家珍,我却压根不懂什么叫做移动互联网。当时觉得很好奇,却并未深究,殊不知,这是我离踏入互联网行业最近的一次。
人人上有个问题:跟 5 年前相比,互联网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的哪些方面?
互联网时代跨度很大,从计算机诞生至今,可能都算是我们在互联网生活的点滴。2008 年至今,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让每个人都席卷其中,这是一场全新的观念与操作系统升级。
移动支付,五年前的我还在怀揣着百元大钞到处逛,五年后的我却因为没有用微信支付被大妈鄙视;
O2O,五年前的我晚上打车回家遭遇骗子,五年后的我竟然能够看完跨年演讲骑摩拜到家的;
碎片化学习,五年前的我觉得学习是特别严肃的事情,一定要盯着电脑或者拿本书才算学习,五年后的我竟然乐此不疲地使用得到或是微信读书;
网络技术普及,五年前的我根本不会用移动数据,五年后的我一天连不上网早就要疯了。
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已经踏入互联网行业两年了,这才恍然大悟,感慨科技带来的进步与改变绝对不能视而不见。
这就是我与互联网的故事,此后便是漫长的产品人生涯了。这些都是很久远的记忆,趁着还有印象,就逐一记下来,人生才走了三分之一,却有幸经历科技革命浪潮。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科技与社会进步都是在分布式创新中。
可能你会说,科技进步我们跟着就好了,迟早就用上的。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完全不同,你不但想尽办法看到,还是想尽办法做到,让这些趋势为你所用。
王煜全老师在《前哨》专栏里提到了短期、中期与长期的未来。
短期的未来是对科技应用的理解,中期的未来是对技术的理想,长期的未来是对社会的理解。
活在未来,一是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二是对产业内幕的了解程度,三是对实现行动目标能力的把握。
终身学习,让自己更有价值,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比拥有多少金子都强。
这十几年我们亲身经历的变革与周期转换足以证明一点,这个世界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和看见机会以后去行动的决心。
互联网如此,人工智能如此,区块链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什么浪潮或是机遇,只有行动才能给你带来力量。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