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每天晚上不少于1个小时的睡前阅读,还是上下班通勤时间拿来听线上的课程,充分暴露了我在工作上的焦虑。通过这个过程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还不是我要的知识,要转化成“我的知识”,还需要有个过程。
1、
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世界上不少名牌大学都争着请他去演讲。
有一次,爱因斯坦有应邀去演讲,路途中,他的司机说:“博士,您关于《相对论》的演讲,我至少听过300次了,已背得滚瓜烂熟。我敢打赌,我也能上讲台!”爱因斯坦很看重人才,一口答应,说:“好,我给你一次机会试试。反正这所大学没人认识我,到那里我扮做司机,你代替我演讲吧!”
在演讲台上,司机果然一字不漏地背出相对论的演说词,而且还相当流利。当他走下演讲台,不想被一位教授拦住,请教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司机连听都没有听过,根本无法回答,可他灵机一动,毫不在意的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连我的司机也能回答,想不到你竟来问我!”
爱因斯坦听了,立即上前来回答,教授听得心服口服,但他始终没有发现为他解释难题的人的身份。司机因此更敬佩爱因斯坦。在归途中,司机对他说:“事实证明,我只能当司机,而你才是真正的科学。
估计这个故事也是杜撰的,但让我们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叫爱因斯坦的知识,一种叫爱因斯坦司机的知识。我们平时看到的信息就是“爱因斯坦司机的知识”,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接受到的信息,与之前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在头脑中重新进行思考重组,这些信息只是让我们“知道”,不能让我们“得到并用到”。获得的信息只有花时间经过思考和应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
2、
很多新入职场的小伙伴正在或者也将经历自己工作中很多的第一次,去挑战那些感觉超出自己经验和能力的任务。是的,这些我也经历过,回头看,他们都变成了我的经验和能力,我庆幸自己当初的胆大心细和莫名自信。
用知道的信息,在工作中去不断尝试每一个任务,小心验证,调整和求索,突破自己的能力局限。同时在不断思考中,清楚自己是谁,清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并形成自己的工作原则,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3、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谜底在时间和经历中才会显现。
我们既不应该简单粗暴的评价别人,更不应该简单粗暴的评价自己。抛弃对自己的成见,没有什么规定会约束你可能存在的潜力。
有些人活着“不过是某一刻的自己周而复始的重复。一天,和一年,也没有什么区别,反正不相信的永远陌生,不愿意尝试的永远恐惧。”而真正让我恐惧的是这“周而复始的重复”。
工作的经验值不是积累时间,而是不断挑战,每天都当成新的一天过,今天打不过关,明天再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