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法修证精华(2)

佛法修证精华(2)

作者: 传统文化精华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15:22 被阅读0次
    佛法修证精华(2)

      消耗力量最大的不是体能,是思想、念头、心力。体能多活动有益处,这是两重宇宙,体能在静态是不健康的,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打坐在身体来讲是个大动,不是大静;在心境来讲是静,这是两重世界、两重宇宙,这个道理不通,学佛修道,包你“永修无成”。

          身随心转,转五毒为五智是修之核心。转凡夫之贪、嗔、痴为佛之慈、悲、喜、舍是修证之果.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果位的证得在于心理结使的真实转变程度。亦即心行的转变成功是转识成智的关键。

      生死的根本原因即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

    修行的检验标准在于究竟解脱自在的程度。

      智慧就是大神通。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否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否则“空处难持”。

    佛法非常简单、非常明白——“正念一心法”。

          正身、正意是修安般的前提要点。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

      永嘉云: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

      自性以空为体,以一切相为相,以一切用为用。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 以空寂为体,灵知为心。真心妙用即佛为,认妄为真即众生。

      心能转物(精气为物),即同如来。心随物转,即是凡夫。

          有着明觉的这个觉醒心,并非由任何物质所造;觉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这是很容易了悟的万物本性,因为这本性不必在他处寻得。这即是自心本性,而这本性并非由某种可攀执的实质感知者和所感知对境所组成。自心本性使常见与断见的界限边见消失了,在这样的本性中,没有什么需要觉醒;证悟的觉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觉。在这明觉中,没有什么会下堕到地狱,明觉本来便是清净的。在这明觉中,没有什么需要实践的修持,其本质即是自然觉知的。这个本然境界的殊胜见地就在你自身内,这是无法从他处寻得的,你必须如此生起确信。

          当你如此了解了见地,并想要将见地运用在你的经历中,那么不管你身居何处,都是你的身体所成的山林闭关隐修地。无论你感知到什么外在显相,都是自性本然生起的显相,也是自性空的空性;就这样让外在显相如实呈现,远离心智概念的戏论造作。本然自性已解脱的显相成了你的帮手或友伴,你已能够以显相为道用而进行修持。于内,无论内心有何变动、无论你想到什么,这些都是无自性而为空性的。想法的种种展现是自解脱的。当你忆持自心的体性时,你便能够将想法作为道用,而且这个修持是很容易的。

      最密的建议则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

          当你可以这样修持的时候,你的禅修训练便不会局限在座间而已。由于了解万物都是帮手或友伴,因此你的禅修体验不会变易、本然自性不会间断止灭、行持也是自在解脱的。无论身居何处,你都不再与内在本然的自性分离。

          一旦了解到这点,你的物质色身也许垂垂老矣,但觉醒心却是不会老化的。觉醒心清楚了解年轻和年老并没有差异、本然自性超越了偏见与偏颇心。当你认出明觉和本然觉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利根器与钝根器的差别了;当你了解那远离了偏见与偏颇心的本然自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学问大小的差别了;即使支托着心的这个身体散灭了,明觉智慧的法身也不会止息;当你能让此不变或不动的境界稳固时,便没有长寿或短寿的差别了。

          当你了解到轮回的过患,除此之外,无须再往他处寻求老师。当你已经真正把无常谨记于心,除此之外,无须再依靠其他的激励。当你了悟所显现与存在的一切都是自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证悟之道。

      若悟自心,即是正见,离颠倒故。《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一切宗教理论都是对的,只是程度、层次的差别而已!

      十善业:身业有三:杀、盗、淫;语业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有三:贪、瞋、痴。要把恶业转为正业。学佛第一步,先修十善业,就是身口意三业。身业属于生理方面;语业、意业偏向于心理方面。以佛学眼光看,我们无论生理与心理、思想行为一天到晚都在犯罪,尤其心理上更严重,要把这种罪恶行为变过来、净化过来,住在身口意绝对清净的生活中,才接近正命的生活。身口意的道理,有三分之二是心理方面;有三分之一属于生理方面,这些道理都是佛经告诫我们的,实际上也是学佛最基本的,可以说非常难做到。一般人学佛只认为打起坐来求清净、去妄念很难,其实并不难。要妄念不起或清净是非常容易的事,反而是要把身口意三业绝对转入正业则非易事。这就是学佛往往会忽略的基本功夫,光喜欢搞那些看似高远的,基本的做不到,高远的也达不到,要身口意三业转入清净几乎不可能,但不是绝对!不可能怎么学佛?学佛就是要把它转过来,不能转就是没有做到。

      众生因为三毒引发种种烦恼,有三个层次,基本上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下意识中有三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是一种,引发另外二种,即小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而归纳起来有八十八结使。这些结扣在心理上或下意识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把这些结使一个个解除了,才叫解脱、才叫悟道。

      《大智度论》: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慈心为首,神会含灵”是讲禅宗悟道的境界“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

      见到自性“如摩尼宝珠”。摩尼是梵文,有珠宝、离垢、如意等译名,《涅槃经》说:“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仁王经疏》还说: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以无心为心,以万物之用为用,以万物之心为心。

          真正达到了同体大悲,心物同用,自然相对地呈现在色身上。肉体本身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的光明都出来了、都变现了!这已不是一般所谓的“相由心转”,而是彻底地心相一如了。所以佛的色身可以放光动地,“对现色身而令发明”,就是透视了这个道理。
          故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 故知得法界之妙用,用何有尽?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则理无不事,佛法即世法,岂可拣是除非。事无不理,世法即佛法。宁须斥俗崇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修证精华(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zi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