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田耳,本名田永,1976年10月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当代作家。
1999年开始写作,2000年开始发表,迄今已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芙蓉》《天涯》《大家》《青年文学》《联合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三十余篇,多次被各种选刊、年选选载。曾就读于上海作家研究生班。2007年凭借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鲁迅文学奖得主。 [1]2022年12月,凭借《福地》获首届欧阳山文学奖短篇小说主奖。
故事吸引人的秘密,或者说故事有效讲述的力学原理,就藏在故事结构当中。
这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要点:
构建故事逻辑,让读者主动思考。
故事怎样吸引读者。
结合我们讲的故事,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就是说故事的前半段是起和承。
启与承,是个人的创作构建故事背景,形成故事逻辑。
如果这个故事逻辑有效,读者或者观众就会接收并形成自己的主动思考,而读者开启主动思考,即是已经被故事吸引。
我们还是以前面提到的段子为例。
故事起于,大哥问小弟1+1等于几?
前面说了故事必须有矛盾,这里面有矛盾吗?
当然有,只要有异常,必定有矛盾。
那么,在这个开头大哥问小弟1+1等于几?是不是异常两个成年人问这问题当然不正常?矛盾虽小,作为听众,我们马上感觉到不对。
大哥,怎么能这么问小弟呢?然后就会判断出大哥可能再找小弟的麻烦。
我们只要听出来故事,开头隐含有矛盾,注意力往往就被抓住了。
试想,如果大哥问小弟外面的天气怎么样?或者问早饭弄好了没有?
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
因为这是非常正常的生活细节,没有意外。
现在媒体这么发达,资讯满天飞,故事无穷无尽,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变得极为薄弱。
一个故事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人,人们就会关注别的事物。
接下来是故事的承,也就是对于起必要的发展。
大哥接着问2+2呢。大哥,之前问了1+1,为什么还要问2+2?
故事起于矛盾,但一个矛盾只是一个点。
我们学过数学都知道一个点确定不了方向。
大哥,问1+1的时候,我们猜测大哥可能在找麻烦,但也可能大哥昨晚喝了酒还没醒。
把小弟当成儿子,顺口这么一问。
大哥,第一次发问很可能是偶然。
往下大哥又问2+2,我们就知道大哥肯定在找麻烦。
1+1,2+2两个发问就是两个点串联成一条线,有效的形成了故事的逻辑方向。
一切便从偶然指向必然。
听到这里,我们会想,大哥肯定在找麻烦,那到底有多大麻烦?
故事的转是什么?
接下来大哥又说你知道的太多了,我们一听知道这话不会白说,说出来大哥必然有相应的行动。
这就是故事的转,承上启下。
大哥连发两问,小弟都答出来。大哥认为小弟知道的太多,显然是对前两次问答做一个总结。同时又预示,之后还有必然的行动。
大家注意,我说的转并不是转折之意,只是表明它位于一个故事的腰部,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如果拿一道题目作比,起和承,相当于题干。
转是由题干引出的具体发问。
再往后,合,自然就是对这一发问的解答。
好了,大哥往下必有行动,又是什么?
很快见这分晓大哥掏出枪打死小弟。
一个意外又并不意外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小弟要遭殃,果然就被杀身亡,这是故事所有结尾方式中最严重的一种。
段子为什么要这么编?为什么一定要小弟去死呢?
这又隐含了这个段子编撰者的一种技术处理。
我们稍加分析就知道小弟的死是一种必然。
好,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要点。
感受:
听写故事的课,是一回事。
但是,自己亲自写故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写作是需要有一定天赋的,但日复一日的练习,绝对必不可少。
读写联动。
在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拆解故事,同时,自然而然地把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这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个方法吧。
结合教学来看,平时我们教学生一篇课文后,常常由课文衍生出来一些写作。
我记得一本书叫做《课文里的写作秘诀》,这本书把每一篇课文,都提炼出写作技巧。同时,为学生设计了相应的写作练习。这不失为一种刻意练习的好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