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闺女,小名粉粉,只因皮肤白皙,粉扑扑的小脸,又经常穿粉色的衣服,因而得名。
现在已经一岁四个月了,正处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阶段。虽然走起路来仍旧时常会跌倒,可是频率已经比前几个月,减少了许多。女儿现在只能清晰的叫出“妈妈”,其他的称呼都不够准确,时常也会很不标准的叫声“爸爸”,不过已经很令人欣慰了,用不了多久女儿就能“爸爸”“爸爸”地叫了不停了,呵呵,想想还是蛮激动的。
经常听到其他的父母说到,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怎么和孩子高效的沟通,怎么更好地与孩子相处,陪伴,怎么……
说实在话,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挺焦虑的,在身边的朋友看来,我是个挺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以前,我就读了两本关于怎么教育子女的书,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时常请教我一些育儿方面的问题,每次给别人讲的头头是道,对方听了也是不住的赞许和认可。实际上我心里很清楚,我所讲的那些都是没有实践过的,纯属纸上谈兵。更可怕的是,以前读过的那两本书,现在早都忘的一干二净,书里面究竟讲了些什么,早已经模糊不清了,给别人提的那些建议也都是突发奇想,灵光一闪而已,大多数时候事后我都挺后悔的,不该给别人讲那些,怕是要误人子弟了。
我家女儿现在已经能渐渐地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了,“拍手”“拜拜”“跳舞”“摇头”等这些都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了,以前一直觉得女儿还小,不用怎么教育,等大一点再说,可是只到最近几天,我才慢慢的发现,子女的教育有很多种方式,而且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手开始,并不是老一辈们常说的,4岁以前孩子没有记忆,不用管,等过了4岁以后在开始也不晚。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不恰当地方式,害了多少孩子,也毁了多少家庭。比如: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棍棒之下出孝子。做的不好就骂。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逼着孩子去看书,逼着去参加各种培训班……
我们以为为了孩子我们呕心沥血,默默付出,我们时常还在想,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还是这么不争气,这么不理解。实际上,这都是我们作为父母在一厢情愿,我们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我们有去用心的观察过孩子的喜怒哀乐吗?
最近几天孩子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只是简短的陪伴,可是我发觉,孩子身上有很多的坏习惯都是我们大人自身本就存在的,也是我们给孩子传递过去的。
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时候,都是女儿的妈妈在家全程带她,刚刚说的“拍手”“拜拜”都是妈妈给孩子教的,平时在家,女儿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会看电视,听儿歌,每次看电视都有时间限制的,女儿很喜欢跳舞,一放歌就手舞足蹈,跳个不停。平时吃饭的时候,都是大口大口的吃,从来不把手塞进嘴里,也不把饭吐出来,习惯都很好。
可是我只单独带娃了两天时间,一切都乱了。娃很调皮,老爱找人陪她玩,刚开始我会很认真的陪她玩玩具,可是时间一长就有点不耐烦了,索性放歌给她听,打开电视给她看,她很认真的看电视,我则看看书,听听音频。吃饭的时候,刚吃几口还挺乖,吃了几口后就开始调皮,不好好吃了,又是跑,又是把饭吐出来,又是拿勺子在碗里拨着玩,我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才两天时间,之前她妈妈给她培养的那些好习惯一下子就彻底忘了,现在一天到晚老闹着要看电视,把电视关了就烦躁吵闹,吃饭的时候,也不认真吃了,给她喂饭就吐,好好哄也不听,凶她,她还咧开嘴笑,以为你在和她闹着玩呢!总喜欢自己拿着筷子,在碗里拨,弄的饭撒的到处都是。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培养一个好习惯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更难的是把一个好习惯一直保持下去。对于小孩而言,各方面的意识还都比较薄弱,分不清好坏,更不懂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她们的一切都是随性的,都是毫无根据的,可是在随性的背后,有着父母家人对她们深深地影响。
育儿先育己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成家,只要你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你一定听过这句话:育儿先育己。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教育别人之前,先把自己教育好。只有你自己有正确的行为习惯你才能教育子女,才能给她们传递正确的方式。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父母,她们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爱”的名字,为孩子“操碎了心”。他们自己从来不看书,不学习任何新东西,却强烈要求子女,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学习。他们打着麻将,打着游戏,却在一旁不停的催促孩子,赶紧写作业,把字写好,要专心致志,他们老在子女面前抱怨,说谁谁人品不行,谁谁眼里只有钱,却要求子女不能说别人的是非,将来要挣大钱。他们批评孩子不应该在外面和别人打架,而他们自己却在家里打孩子,嘴里却喊着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一切你应该不陌生吧!中国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教育方式,育儿先育己,实际上换一个说法,就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以身作则!
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你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非要强制性的让子女做到呢?
情绪化教育
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聊起了工作的事儿,由于意见分歧,俩人聊的有些不愉快,最后竟然差点吵了起来,匆忙挂了电话,我越想越气,正准备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再给对方打过去呢!忽然间发现,女儿把我喝的茶水,倒在茶几上,用手在那擦着玩,我拉起她的胳膊一抹,袖口全湿了,顿时间,我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顺手就是一巴掌,还大吼了一声。刚说完话,女儿就哇哇的啼哭起来,哭的越来越伤心,她妈妈赶忙出来哄,过了好一会,女儿缓缓地抬起头,还不断的抽泣着,我一看,我的天,右边脸红扑扑的,看来刚那一巴掌打的还挺重。女儿她妈妈,骂了我几句,抱起娃,径自走进了房间。
当我冷静下来时,心理是极度懊悔的,我不该把情绪发泄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我不该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管理学中有一个“示警原则”,意思是,当某个人犯了错误时,若想要批评或惩罚对方时,一定要提前有警告,有处罚的具体措施。比如:孩子不知道把水倒在桌子上,把袖子打湿了这个事不对,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好好的跟孩子沟通一次,郑重的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要是下次再犯,就要接受处罚,提前把怎么处罚讲清楚,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适可而止!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接受批评,也才能知道原来这么做确实不对。
可我的做法是,直接动手打,既伤害了孩子,还没有起到任何教育的作用,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孩子实际上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敢和父母直接对抗,也不敢不听父母的话,而太多的父母,总是用“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剥夺着孩子的选择,说是要给子女足够多的爱,更多的自由,却是把自己认为的爱,自己的一厢情愿,强加给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自由。可是这种“爱”却走哪都能行的通,都有支持与欢呼,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都是这么做的。
子女的教育犹如万里长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没有终点,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和子女一起共同成长,育儿先育己,实际上就是我们先努力做好自己,在以身作则的去影响她们,你想让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努力去做那样的人。反之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