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2
疲惫是一种情绪。
这是今天在一篇文里看到的信息。试着分析一下。
1.疲惫这个词本意是什么?
疲:身体劳累的感觉;惫:极度疲乏。那么身体消耗超过可以承受的限度,就会感到不适。肌肉酸痛,呼吸急促,供氧不足等。是一种客观的身体状态。
2.如何证明疲惫是一种情绪呢?
作者以跑步举例,不停下来反而可以坚持很久,如果一停下来身体就会告诉自己累了,需要补充能力和氧气。如果你坚持不停下来,或许可以跳脱身体的疲惫。
磨难是必然的,而承受磨难却是可以选择的。
3.有其他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说法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身体是可以适应外来刺激而改变的,比如运动员的身体就和普通人不一样。游泳选手拥有更强的肺活量和更慢的呼吸,举重选手拥有甚于普通人好多倍的肌肉强度。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形成的。一旦你的身体运转 开始超负荷,身体本身就会自我调节:需要更多的供养给某个部位,继而会有更多的氧气输送到特定部位。长此以往,这个部位的血管会变粗,肌肉会变强。
还有一种说法是“跳出舒适区”。一旦你开始觉得有些难受,那就是跳出了常规的舒适区,开始挑战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同样的强度你不在觉得难受,此时的舒适区扩大了,你可以试着提升难度,继续跳出舒适区。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4.有相反的例子吗?
有,不论是生物学角度还是所谓舒适区,都是有限度的。一个刚开始长跑的再努力再坚持在拼命也不可能跑完马拉松。如果离舒适区太远,身体和精神反而会难以承受而退缩回舒适圈。
5.如果要坚持需要怎么做?
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情况,测量自己的“舒适圈”。比如长跑跑多久跑多远会觉得疲惫,继续坚持下去到什么程度会觉得特别难受,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去跑步,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自己的极限,继而尝试挑战。
询问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看他们是怎么训练自己的。然后在自己做的时候尝试这些方法,看是否能够更远的跳出舒适区。
试图在跑步的时候听演讲或者故事,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身体的疲惫上,这样可以坚持更久。当你听得十分入迷无法自拔的时候,你的身体还在告诉你:不行了,要停下来了。或者这就是你身体目前的极限了。而此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你刚开始跑步,进步不止一点点了。
情绪的影响力是十分大的,试图转移情绪,是挑战身体极限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6.信息与我联系到的两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信息仅仅是一个跳出舒适区的方法之一,把疲惫转换成一种情绪,从而通过转移情绪的方式或者强制控制情绪,来单纯从别的方面来测试自己的舒适区。
生物学的角度是科学的分析为什么刻意训练可以提升人的身体机能,是由于人自身的自我保护系统。游泳缺氧——给肺部更多的供养——肺活量得到提升。
舒适圈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作用。我每天读10页书刚刚好,11页就烦了,那么舒适区就是10页。尝试每天读11页,一个月之后,读11页书也变得可以接受了,此时舒适区就扩大了。需要尝试12页甚至更多以跳出舒适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