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光是变化的,有些文字昨天看着对,今天看得便不顺眼了。
去年,自己对许多新媒体的文章非常感兴趣,看了许多,也模仿着写了几篇。
昨晚,打开了同样的公众号,翻看文字,渐渐觉得文字里面的乏味。
一方面是因为知道了格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知道了单一。
随手划了划,变匆匆关掉了。
对于公众号文字是这样,对于小说也是如此。
四五年前,一度对网络小说痴迷,走路看,坐车看,一得空就手机不离手,看个不停。
后面看了几部,渐渐也乏味了,相似的情节,类似的人物,相同的爽点,一遍还好,几遍下来,腻歪的厉害。
前几天,突然想看看当代小说改编电视电影最多的作家是谁?
一看,是严歌苓,名字听过,自她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也看过,但她的书还没看过。
便一本本的找来看。
先看的《金陵十三钗》,后看《小姨加鹤》,现在看第三本,渐渐也有点乏味了。
写得都是大时代下的女性,挣扎,别离,却又把生活过出了烟火味。
大时代,的确是需要记忆的,无论这记忆是从小人物身上呈现,还是从大世界中的资料博物馆中呈现。
不敢忘记,却看那时苦苦挣扎的人,看那一代人的痛苦,现在的人看,总有点隔岸观火的不体贴感。
不敢忘记,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责任感,而不是那种切身难于忘记的体验。
说得多了,就如女人的唠叨一样,相似的挣扎沉淀下来的痛苦让人情感麻木。
疫情有了结束的苗头,全球经济陷入通胀预期。
通胀什么意思?
通俗来说,就是用来代表价值的钞票变多了。
正常情况下,货物和钞票有个比较稳定的换算关系,例如:一担米200元,现在米没变多,钱多了一倍,那一担米也就变成400元了。
通常的解决方案,就是把钱换成物。
但这样就好了吗?
不一定。
一个东西值多少钞票,至少受三方面影响:
1,钞票总数量
2,管制情况
3,人对价值的预期。
在多数稳定国家,基本生活是要保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必然受管制。
那么作为价格的标的物,例如:黄金,白银,石油,铜,铁等,会因为体现价值而价格上涨吗?
也不一定,美元和黄金价值脱钩后,黄金的货币价值多用在国际结算上,各国都通胀,黄金结算价格应该不受影响。
从长远来看,只有数量恒定的物品,才能真正的体现价值。
在经济领域,这个物品只有数字货币有这个能力,有影响力的,有变现力的数字币,必然能体现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
所有的货币都可以超发,但数字货币受算法影响,数量基本是稳定的。
那么个人,能怎么办?
从个人角度来说,什么数量不会增加?
时间,精力!
这两样都是有上限的,受物理世界的限制。
那么之后,时间和精力只会越来越昂贵。
想一想,我们的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精力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这些吸引时间和精力的产品,必然越来越值钱。
这两天,渐渐又开始看脱口秀了,边看边思考,脱口秀为什么能吸引人,为什么能这么火爆?
是为什么呢?
我要再想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