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个陈词滥调般的公知:
想要活出个体化的生命意义,没有点想法是不行的。
而所谓的想法 说的更体面一点,就是认认知,在网上就是思维模式。
读过的书多了,见过的人和事也多了,渐渐地 眼前的世界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我以自己尚且浅薄的认知,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坐标系:
横轴——代表行为方式,纵轴——代表思维模式。
记得曾在《原则》一本书中看到过类似的看法,那就是,人这个物种本身,终其一生向的努力,就是从坐标原点,逐渐向思维和行为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即便这很难,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红利。
然而,今天我们要谈的便是纵轴维度上,关于思维方式的探讨。
你肯定见过,做事情游刃有余、三下五除二就化问题为硝烟的高手,我一直有个观点,什么是高手呢?
就是花同样的时间,甚至同样的努力,人家单位时间的结果效率比一般人高得多。
曾在某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提问:那些学霸究竟厉害在哪儿?
其中有有一个回答令人深思:真正的学霸,从不是在时间总量上碾压你,而是你的四个小时,抵不过人家的40分钟……所以你看起来的很努力,其实只是能力不够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真正的高手,早就化功夫于无形,所以,人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去打球、读书……甚至,从其他维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于是,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自己就曾亲身体验过这种经历,当你能够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你的确有更多更好地资源去做更多对自己有益地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又因为,我真正地体会过这种高速前进的快感,所以才更想把这种体验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进而能够做到。
我得承认,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我之所以,能够在效率上比之前跃升一大截儿,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那么我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我将从以下几点来与你分享:
一、做到事前准备
北大的经济学教授曾在他的专栏里提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学一样东西……事先思考过和没思考过,结果是很不一样的,就像是两个人一样。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你不能少了预习。
哪怕是在脑中简单地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不夸张地讲,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人。
人脑的惰性导致了思考本就不是预先设置的功能,所以愿意认真思考的人真的很少的,少到你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你就其实已经领先了。
做到事前准备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你会把你整体完成事情的时间隐性拉长,你会因为准备充分而更游刃有余。
怎么理解呢?
可以这么说,当你开始预习的那一刻,或者只是简单地脑中做个构想,从那一刻起,你的潜意识就开始被唤醒,看似你和别人一样, 什么都没做,其实你的意识形态已经开始排兵布阵。
更迷人的是,你会因此增加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你会开始无意间留意和吸收, 你从外界方方面面接收到的 ,可能会对你完成目标有益的信息,帮助你,在真正着手的时候 ,你已经几乎是一个半成品了。
这种能力一旦养成习惯,那发挥出的威力是巨大的。不信,你试试看,你会回来感谢我的。
那第二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时不时地问问自己,这个知识点过去我是否用过?哪怕是在别的领域,哪怕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着,再进一步问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我还能用在哪里?我未来可能还会在哪个领域用到?
读到这里,你可能也发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是相通的。
我喜欢的一位艺术欣赏大家,就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各种能力修炼到顶端都是相通的,即便到达的路径千千万,但是顶级之路上的人最终往往就是一批各方面有着相同精神内核的人。
所以,如果,你也曾有过至少某一个方面的高峰体验,你大概便会赞同我的话。
因为不夸张地讲 ,把一件事情做好之后,辐射出的能量,往往能照顾到你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甚至方方面面。关键在于,你自己多大程度的理解,和运用的熟练程度。
好了,文章写到这里,关于思维方式的提升的两大利器我已经全部分享发给你了。最终,选择权在你自己的手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是周二,望今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