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汉字不是“我以为”的样子
——读《国家》发现历史中的语文
文/叶枥香香
读第二本《国家》,我的感触还是很多的,现在,先分享一下文章中关于汉字的介绍。
首先,说一说“邦”与“国”的区别。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国都是最大的组织。但是,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在远古时代,“邦”是大于“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古人是叫“邦”的,国家原本是“邦家”。后来因为避汉高祖的讳,才改为国。其实“国”只是都城,“邦”才是全境。城郭之内曰“国”,四境之内曰“邦”。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城市加周边农村为一国,叫城市国家,简称城邦;另一种是中心城市加其他城市及其农村为一国,叫领土国家。
在我们古代文献里,国就是城,城就是口,比如国门就是城门,国中就是城中,而国人也就是国都里的人。在春秋,法理上的首都也只有一个,即周天子所在地,叫“中国”,意思是全世界的中心城市,后来才泛指京都所在地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这个词语,他的概念,已经超越种族超越政治。就如同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称呼,而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集体观念,是血脉亲情,也是家国情怀。
二、再来说一说:“人——臣——民”的异同
在上一册《国家》中,我们知道了人的来历,知道了人的胸前有了刺青就是文化的“文”,头上有了冠冕就是美好的“美”,人的崇高与伟大是肉眼可见的。
我们再来看“臣”!
臣的古文字有很多种形状,共同特征是其中有目,只不过那引人注目的眼睛,有时候竖着,有时候横着。臣就是奴隶,包括战俘和罪人。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战俘最早被杀,后来则“男人为臣,女人为妾”。这些奴隶中的小头目,很可能是战败族群的族长或酋长。他们就是最早的“臣僚”。君臣的臣,就是从这里演变来的。
臣一定要低头,叫“俯首称臣”。这样一来,那有时横着有时竖着的眼睛就不难理解:无论奴隶或臣僚都必须察言观色。总之,臣,是卑贱屈辱的。
接着来看“民”。
“民”字的原型,在甲骨文中没有找到了,最早的记录在金文中。大多数金文中的“民”,看起来像是种子破土而出,因此就被解释为草芽,认定为萌芽的芽,是萌的古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如牛毛的东西大多不值钱,很适合用来指君王治下的庶民。没错,他们就叫草民!
从秦汉到辛亥革命之前,关于民的称呼有很多,蚁民、草民、小民、贱民、刁民,包括顺民、良民,都带有轻蔑和歧视的意思。
“公民”是一个很大的超越。公民,就是自由的人!公民自由平等,臣民服从依附。
三、我们来了解一下“君——群——众”的演变。
“尹”的字形和“父”很像。“尹”的手中拿着杖、斧或炬,就是“主”。
“父”是一家之主,“尹”是一群之主。君就更是。因为尹加上口就是君,君加上羊就是群。兽三为群,人三为众。人多就叫众,兽多才叫群,群众就是羊一样的芸芸众生。
君,最早是劳动者,这是氏族的族长。后来是领导者,就是部落酋长。最后才是国家的统治者,这就是君主,诸侯,国王,皇帝。
以上,只是我在《国家》中发现的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现在看来,很多的事情都不是我所以为的那样!
读,然后知不足!
记下这些,作为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