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薛宝钗非常善于“嫁祸于人”。
小说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贪恋一对美丽的蝴蝶,恰好听到丫环红玉和坠儿正在商量如何帮红玉与贾芸“以帕传情”。就在快被红玉和坠儿发现的时候,薛宝钗因为担心“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所以立即“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装作才过来找林黛玉,口里喊着“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又反客为主,问红玉与坠儿是否看见黛玉,成功而巧妙的把自己不慎发现这件事情的危险和责任全部推给了并不在场的林黛玉,使红玉和坠儿把隐藏的怨恨全部转嫁到了林黛玉身上。且看红玉是怎么说的:“若是宝姑娘听见了,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风声,怎么样呢?”
如此的善于明哲保身和嫁祸于人,不知道和“厚道”能否沾边?而事情最大的可悲就在于,心计如此深的薛宝钗偏偏赢得了“厚道”的美名,单纯的林黛玉却得了个“刻薄”的名声,看来,有的时候,群众的眼睛也未必就是“雪亮”的。
其次,薛宝钗骨子里很“冷酷”。
在薛宝钗来到贾府时,就通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对话交待过薛宝钗吃一种叫“冷香丸”的药,这种药显然是曹雪芹先生杜撰的,意图是通过药来揭示吃药人的性格,那就是“冷”。小说第三十二回,写金钏因被王夫人撵出去而投井自尽,且看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劝解:“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一番话,不仅把王夫人的责任洗脱得一干二净,还反认为金钏是个“糊涂人”而已,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高明的薛宝钗同志“巧言令色”的“抹杀”了。在这里面,我们同样没有看到薛宝钗的厚道,而只看到了和王夫人一脉相承的“冷酷”。
其实,说起来,薛宝钗和王夫人在性格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反倒不象她自己的母亲薛姨妈那样咋咋呼呼的,真正应了“侄女仿姨妈”的老话,比如沉默寡言,比如工于心计,比如明哲保身,比如善于推卸责任等等,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也是王夫人喜欢薛宝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薛宝钗的厚道是“装”出来的。
在我看来,厚道只是薛宝钗的一种“生存手段”。我们必须看到,在大观园的女孩子里,薛宝钗年龄是最大的,自然得有个姐姐的样。如果她真的要去和林黛玉斗嘴的话,那么得不偿失的只是她,因为林黛玉整整比他小了三岁。因此,对于林黛玉的冷嘲热讽,她只能忍,一来自己确实参与了算计林黛玉的阴谋,小不忍则乱大谋;二来自己年龄比林黛玉大,当然只能让着林;三来由于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薛宝钗也只有通过忍让方能挽回一些局面。
第四,小说里没有一处正面描写薛宝钗厚待下人的。
就是这个被贾府下人称为“厚道人”的薛宝钗,小说里竟然没有一处正面描写过她善待下人的场景。其实,薛宝钗的最大好处就是与下人“保持距离相安无事”(其实这恰恰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而已,说她对下人有多好,却不见得。倒相反,是“小心眼”的林黛玉在对待下人的时候表现出“难得的善良与平等”(见拙文《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儿”吗?》)。曹雪芹这样的描写,当然不是没有深意的,只是需要大家细细品味而已。为了增强说服力,举两个例子:
一是薛宝钗对于薛家半妾半丫环的香菱(也就是失踪的甄英莲)应该算是很好了,在薛蟠出去做生意的时候,特意带她到大观园内来住。但是,即便如此,香菱要学诗,却遭到了薛宝钗的拒绝,倒是大家所谓“小心眼儿”的林黛玉成为了香菱学诗的师傅,大家只要细读香菱学诗一段对师傅林黛玉的“平等随意”以及对薛宝钗在学诗方面的“敬而远之”就能够感受到薛宝钗对于下人的基本态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