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篇尤瓦尔·赫拉利的文章《阻止全球灾难,需要重获失去的信任》点进去看了,发现赫拉利注册了微博。进去主页,看了他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一个演讲《21世纪生存之道》
在里面他尤讲了21世纪面临的科技颠覆,技术将以多种形式颠覆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由于科技的急速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使用,将会创造出一个全球的“无用阶级”。
自动化会使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消失,新工作创造出来,人们不一定能及时学会工作所需的新技能,人必然需要在一生中不断的去重塑自己。所以21世纪最大的斗争是和“无用”对抗。
说白了就是没有了一劳永逸,失业随时到来,要想获得新工作就需要掌握新技能。是工作要求你又怎样的技能而不是你有怎样的技能去找到匹配的工作。就是机会出现时,你要具备抓住它的能力。因为未来的工作会有出现之后又很快消失的可能,所以工作的机会很难得。才有了一有机会你就要能抓住的可能。才要求你具备不同的能力,才要求时一生都要不断的重塑自己。以达到不要那么轻易的滑进“无用”之中。而这个无用不是在亲朋好友眼中的无用,而是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中的无用。比如一个五十岁的卡车司机,失业之后遇到两个机会:一个是瑜伽老师,一个是程序员。但是这两个机会并不能很快的学会,胜任。那么卡车司机就会陷入“无用”之中。
无用就是没有用处。那这样的话未来会不会有很多的人“宅”在家了?会不会未来人口会越来越少呢?因为自己过得好已经不容易了,养育下一代成为一种奢侈行为呢?
所以对于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但是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的一生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更加复杂的问题。
21世纪在这个大量信息充斥的时代,在这样的世界里,学校已经不可以遵循以往的经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也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准备好。
学校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技能是如何在一生中持续学习和彻底改造你自己。这意味着很高的情商,精神上的变通,如何在一生中彻底改造自己,怎样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有用”
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学校不应该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是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心智平衡。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塑自己。
想要在飞速变化的世界过的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但是想要教会孩子拥抱未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一战要困难得多。
人的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的。
听过演讲后的两天,你以为只是听过了,事实上它在悄无声息的运作着。没有谁会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是更美好还是更艰难,到了哪一天才感受得见。
一个社会的变化不会只在一个方面,技术的发展带来生活的变化,也会引发人内在的变化,我们是一直遵循的过去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比然会诞生新的东西。就像逻辑在冬眠之后醒来,看到所处的世界一样,小护士说这个世界还不坏,而那个世界已不再是他眼中的记忆一样。
我们的古话“未雨绸缪”说的不就是世界总在变化,身在其中要有所准备吗?准备一个灵活的内心,能接受新事物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不会被新事物出现而冲垮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稳定的世界观,对“我是谁”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能够掌控的认识。
所以不管是学校教育孩子家庭教育还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本质方向是一样的:如何在那样一个当下能活的好,更好。
未来已来,学着活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