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要投资和理财,但是有很多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它们总是让我们存不下钱、理不好财,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by 维斯
金钱给我们提供安全、自由、快乐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基础而已。而你与金钱的关系,也需要你对自己的金钱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
到自己的脑袋里,看看神奇的心理账户
有钱人,一般对自己都很苛刻,能长久拥有财富的人大多都是如此。在长年累月的自我约束和思考下,他们形成的心理账户分区和常人不同。
在网上学习金融理财时(网络一些付费公开课),听到过一个小例子记忆深刻,真是让我醍醐灌顶。为自己感到悲哀,如果十几年前就熟知这个观念,如今定是另一番结果
------心理账户(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Richard Thaler提出)
当时为此查了不少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书,已经深刻的刷新了我的消费观,分享如下:
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的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票还没买),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200元钱。你是否还会去买票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
有同感么?
可仔细想一想,不管丢的是钱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钱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所以丢失了钱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
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2
你在脑袋里给自己立了很多账户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
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同样的道理,你并不是以100元为标准做账,你的心理账户分成了两个账户------天然属性上就分别写着:这笔存着、这笔花了。
我有个从来存不下钱的发小,他的“特异功能”就是:心理账户中血汗钱的户头下钱币值几乎为0,大多归类在“意外之财”、“节日必要开销”、“及时行乐”等各种实现仪式感的账户里。
而且他具有为自己随时开一个标记着“此钱可花”账户的能力------奖金、外块、省下来的钱、只要是入账的钱等都非常自觉地往里面塞,入戏很深。
3
参透心理账户的人适合做生意
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它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
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
所以通常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你是不是 “上过套”?
4
了解自己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
西内卡说过:“并非困难使我们放弃,而是因为我们放弃,才显得如此困难。”——《小狗钱钱》
每个人,都会有稀里糊涂的状态陪伴着时间的流逝。然而你要明白的是:世界有一些秘密和规律,但是要想了解这些秘密和规律,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必须真的有这个愿望。
它们虽然很简单,却非常有用,就好比1+1=2,不用管什么原理,按照这个算法规律来做,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规律”。却想当然的一直在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70°”为依据生活着,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了解到更接近于真理的道路,为何不改变一下自己,试着用“三角形内角和180°”为依据来解题呢?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部分资料参考:《决策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