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小美做了一件令人特别暖心又好笑的事 。
上午,我有点事,需要外出一趟。她正窝在沙发上看一本书,非常入迷,不愿意跟我一起出去。
当我回来时,一进家门,她一下子就从沙发上跳了下来,跑过来,笑着牵我的手,一脸开心地要带我去房间:妈妈,来来来,给你看一个东西。
我跟着她,一进房间,我就看见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叠好的衣服。
她居然帮我把刚收回来还未来得及叠的衣服,都叠好了!
我又惊又喜,不敢相信地问她:这是你干的?这真的是你干的?你咋这么厉害呢?你咋这么棒呢?
她得意地哈哈大笑,小脑袋点得像捣蒜似的:嗯嗯,对啊,就是我一个人干的!
我开心地抱着她,亲了好几口。
腻歪完,我准备走开,去忙别的事情。她伸出小手,拖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问:妈妈,我今天表现好吗?我棒不棒?我是不是特别棒呀?
我笑着一一做了肯定回答,再次表扬了她。
她马上笑着凑上来:那你可以奖励我一个风车糖吗?
我忍不住大笑,原来在这里等着我呢!主动寻找家务,并努力做好,原来是心有所愿呢!
我一向不同意她们多吃糖,但这次情况不同,我想了想,便欣然同意了。
风车糖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在自己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通过撒娇和胡搅蛮缠。
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行为。我曾在一本心理学的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对想要的行为进行即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这颗风车糖,此时是她心心念念的奖励,也是我强化她良好行为的工具。
2
上次参加亲子教育讲座,觉得讲师说得非常有道理: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都是想要啥,基本上都能立刻满足。
孩子在物质上毫无渴望,跟她谈精神上的需求又太小,所以,也难怪孩子没啥原动力。
为了想办法激发她们内心向好向善的原动力,我最近在尝试着不轻易地满足她们所有的愿望,而是改用奖励的方式,对她们的优秀表现予以嘉奖。
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业;比如放学时我故意不带零食,她能不吵不闹,坚持回到家里才吃东西,学会延迟满足;比如吃东西时记得留给家人等等,都是一些小事情,稍加注意就能做得挺好,如果做得好的话,就可以满足一个小心愿,心愿自己提,比如可以买一件想要的东西,吃饭时可以自己选餐厅,可以自己点菜,可以跟妈妈睡一晚等等。
我可以想象得出,刚才,小美大概是看着书,看着看着,忽然想吃风车糖了,但是心里很清楚,妈妈肯定不会同意的。自己又不能偷偷去拿,怎么办呢?
想必小小的她就在家里开始走来走去,开动脑筋,想办法。结果看到床上的衣服,主意就有了。屁颠屁颠地跑去叠衣服,想着可以给妈妈一个惊喜,然后用优秀的表现来换取一个风车糖。
孩子虽小,这件事上的反应却大大超出我意料。要知道,我以前教姐姐叠衣服时,她都是在旁边看一眼就跑去玩,从没用心学,更别说叠衣服了。
她或许已经明白,自己想要,就要主动想办法;有付出,才有收获。
3
她开心地拿着风车糖吃着,满足极了。
忽然,她小眼睛滴溜一转,又凑上来,缠着我:妈妈,你发个朋友圈吧,我想大家给我点赞。
我一愣,哈哈大笑着躲开。她又追上来,央求我发一个。
看着她一脸期待的样子,我不忍拒绝,只好笑着拿出手机,发了一个朋友圈。
她捧着手机不放手,快乐地数着有多少个赞,逐一阅读评论,还指认着这个是哪个阿姨,哪个是哪位叔叔。
眼角眉梢,全是开心。
我知道,这些赞,之于她,不仅仅是赞,那是褒奖,肯定,以及成就感。
她那开心的模样,分明在告诉我,这些赞带给她的快乐,要远远超出风车糖本身。
对于成年人来说,成就感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努力的内驱动;
对于孩子来说,大抵也是如此。
一颗糖带来的味蕾享受,是简单的感官快乐;
一颗糖带来的自豪和成就感,是高级的精神快乐与满足。
感官的满足很快就会消失,精神的满足却回味悠长。
一直相信,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只有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才能激发人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才能点燃内心的小火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