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的第三本余华的书,决定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是2个词和一段话,目录也没有去翻。
两个词:绝望,荒诞;一段话: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旧约 创世纪》
三本书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每次读完,都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太苦了,太绝望了。
《活着》里,一个个的死去,最后”生不如死“,又不得不为”活着“而”活着“,那个时候想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想不明白,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死亡。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句话,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于是乎,从此不再过于纠结。
《许三观卖血记》里,同样很惨烈,一次,一次的卖血,每次卖血的现实,卖血之后的转折以及人物本身的描写都形成强烈的冲突感,浓浓的现实感扑面而来。
《第七天》同样如此,开篇即死,又虽死犹生,终归又是死不得其所。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
在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什么地方?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单,直白,没有很多的恢弘庞大的词汇和语句,总是在润物无声之处让人背后发寒,经历一种寂静中的严冷和平静中的绝望。
《第七天》里,主人公死亡,没有墓碑,没有送行之人,在冥界里游荡,于此同是以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串起一个个回忆,和一连串的死亡,并讽刺着现实的肮脏。
主人公出生在火车的厕所里,出生即从洞里滑落在铁轨上,疾驰的列车切断了脐带。养父捡到了该孩子,并带入了贯穿始终的父子情深的故事,在深深无底的苦难和绝望里,安排人性的一抹光辉,这缕光辉更因背景的沉暗而耀目。父亲不断寻找着孩子,孩子同样不断寻找着父亲,之后则是不断的死亡描述。
父亲患癌死,母亲车祸死,前妻割腕自杀,常去餐馆的老板一家爆炸死,邻居跳楼死,邻居的男友卖肾死,邻居男友的朋友车祸死,家教工作学生的父母被强拆倒塌的楼房压死,整治卖淫暴力执法,导致杀警事件,二十多的弃婴尸体,死亡人数迷离的商场大火。这一切死亡的起因都能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上有所映射,然而串起来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描写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之后,却有种巨大的冲击力,平静中,绝望蔓延。然而整篇中,父子的深情却始终带着点点光辉。
最后大家都出现在这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这样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人人之间充满着温情,没有物质欲望,没有名利欲望,没有贫穷,没有疼痛,没有强拆、弃婴、车祸、冤死、瞒报、卖肾、啃老、蚁族、自杀。没有活在别人的议论中,没有活在社会的现实中。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们,是否永远安乐呢?还是带着一丝牵挂和留恋,永难安息?
看完之后,有了对应现实的很多模糊印象,但是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是一些笑容,这些我走过各个地方见过为数不多的各种人们发自心底最真诚的笑容,这些笑容是如此的充满力量。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着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