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着上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1)》继续今天的文章。
传统的家长,在孩子抢了别人玩具时,是如何让孩子分享的:
家长(对孩子1说):你要把这个玩具和小朋友分享,
孩子1:我不,这是我的玩具,我不愿意跟他分享!
家长(对孩子2说):你别要了,回头我再给你买一个。
孩子2:不行,我就要这个玩具。
家长(对孩子1说):你要学会分享,跟小朋友分享才会好玩啊。
孩子1;我不,我就不。
家长 (对孩子1说) :恩?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我说三下,分享!
1。。。2。。。分享!你给我分享!。。。分享。。。
然后把玩具从孩子1的手中给了孩子2,然后孩子1哭了。。。
这个时候,家长并没有真正让孩子学会分享。孩子知道了分享就是,把我的东西抢给别人用,就是分享!我讨厌分享!哼!
这个原始的办法,并不是孩子在解决问题,而是家长在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根本学不会,还会厌倦。
而如果使用“我能解决问题”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步骤1: 问题是什么
家长:发生什么事情啦?
孩子1:他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他,因为这是我的。
孩子2:我想玩他的玩具,他不给我玩,555。
步骤2:感受如何
家长:你俩现在什么感受?
孩子1:我不高兴,
孩子2:我也不高兴,
步骤3: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那(比一比)谁可以让大家都高兴起来?(鼓励大家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1:我的方法是。。。。
孩子2:我觉得怎么样最好。。。
家长:还有别的方法么,我都记录一下。
。。。。
孩子1:我可以给他玩,但是条件是他不能带走,
孩子2:我玩,我不会带走的,我的玩具也可以给他玩啊。
家长:可以啊,这样做的话,你俩感受如何,是不是开心啦?
孩子1:开心~
孩子2:我也很开心~
步骤3:二级反馈、总结概念,
家长:知道你们的这个行为叫什么吗?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就叫“分享”
通过这样,通过用辅导的方法,感受孩子的感受,与孩子游戏、互动的方式,而不是告知的方法,解决问题,才会让孩子真正学会什么叫分享,而且是他们自己做到的,他们感受到了分享以后带来的快乐及成就感。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教给孩子什么叫做“原谅”“鼓励”“感恩”等等。
那么怎么能够帮助孩子去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角色扮演游戏
比如孩子白天和别的小盆友打架,晚上,跟孩子做一个角色扮演互换的游戏,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尝试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怎样,我那样做了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作为家长,应该多和孩子做游戏,演话剧。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想象空间,增加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多的评判孩子,让孩子多试试几种方法。
2、玩偶(手偶)游戏
跟孩子订立规则,比如“为什么”的游戏,多与孩子交流。
3、找办法游戏
让孩子主动思考,涌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可以拿出一张纸在黑板上写下孩子的办法,这样让孩子感受到,这件事是很认真的,他也会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这种仪式感的事,是很有效的。
那如何教会孩子考虑后果呢?
这里会用到第一篇文章中的字词造句游戏的方法,比如 BEFORE 之前, AFTER 之后 ,
还有故事接龙的游戏。
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学会了考虑后果,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责任感会出现。
在教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家长的注意力应该更多的放在搞清孩子的想法及对事物的看法上,没有必要把他的想法匹配你的价值观,减少评判,因为家长的价值观并不一定正确,而且强加的价值观,效果可能会很糟糕。
2、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
3、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重点,而不是把办法想的完美才是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