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批祖辈生长在景德镇的匠人,父子或师徒代代相传到这,注定要在窑口待上几十年,再从小学徒熬成了大工匠,和泥土、窑火打一辈子交道。所以对我们来说,做瓷器是吃饭的手艺,也是传下手工制瓷香火的办法。
为了保持这门手艺的「血统」纯正,我们从不敢打着艺术的名号做所谓的创新,连泥料和釉的配方都是照着前人传下来的方子;器型和纹饰也是依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手稿,以及收集来的元明清图样善本来画;传统制瓷的几十个步骤,每一道工序也都老老实实按古法手工走下来,生怕稍不留神就走了样。这是我们给自己立的规矩,也是作为一个传统手艺人的本分。
所以,觉山隐窑一直在坚持用还原复刻的方法,试着在形神上尽量接近古人的意境,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希望能遇到越来越多懂得欣赏这种素雅古朴之风的同道,和您一起沉下心来,感受手工瓷器的大美。
【法古宜今】
为了不让这门手艺从身边消失,也为了心里一点匠人精神,我们用数年时间,寻访了镇上的制瓷前辈和有想法的师傅、搜集到历朝各代时期的图样、和考据馆藏和大拍标的为蓝本、还原传统手工制瓷七十二道工序。就这样边做边整理,在原有基础上陆续做出一些向前辈们致敬的复制品。
尽管如此,对于一件完整的瓷器来说,我们所做的也仅仅完成了一半,因为只有当它被欣赏、把玩,或摆上茶席的时候,才是真的圆满了。
「纹饰类」
其实,每一件瓷器,生来便有灵性。我们所做的,只是让它回到原来的样子,而不是赋予了什么,这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造物的谦卑。
对于觉山隐窑,我们始终态度谨慎,艳冶的描画是不可以出现的,因为只在素净的表面勾出工整的纹饰,就已经不简单了。然而,这种完全「不表现」的感觉,却长时间不被人们认可,直到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似乎终于找到合乎其用之地。
「书画类」
瓷器是一种可以吸收情感的物件,自古匠人们将其寄于一席山水,一个人或一枝花,以此传情达意,找到瓷与画、人与物的共鸣,我们亦如是。
我们一直沿用着老辈传下来的画样作为摹本,不同技法传承各有千秋,如同烹饪美食。如此一来,最考验画师功底,每一笔勾线、每一撇分水都来不得半点儿含糊,没有几十年功力是做不到件件精品的。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老师傅和一批优秀的年轻画师,兼收并蓄各流派画风,以青花料代水墨,每件作品皆堪称当代民窑精品。所以,无论我们走多远,用心与匠心才是根儿。
「作品类」
爱茶的人不一定懂瓷,但喜欢瓷器的人一定好茶。每到茶季,与我们相熟的老师都喜欢到这里来喝茶聊天,围着茶炉,随意闲谈,这样的气氛里,却往往会有灵犀一动,就在心里成了形,隔日再来,一气呵成。
时间久了,圈子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大多好收藏,有相中的,近水楼台就拿走了不少。后来,老师们商量把最好的精品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所以在这里能看到一些艺术家、书法家与我们共同创作的艺术瓷,别处是没有的。正如一位常来喝茶的老师说的,好瓷,都是有精神的。
「佛瓷类」
造万物,法自然。当陶瓷与佛法相逢,无论经文,还是佛像,静观细味下,仿佛这些器物也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没有一点造作和火气,古朴素雅中透出清净禅意。我们和佛教的缘分由来已久,大到佛像法器,小到供品摆件,一直是穿梭在各大丛林,由于供品的特殊,鲜有流通。
如今,我们还在为寺院订做瓷器,仍旧保守着传统的器型和纹样,工序、用料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讲究。这与佛教的师承有几分相似,不着文字,唯有心传,佛瓷不同于寻常日用器皿,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每位师傅心手相通,制出的佛像和法器才能流畅沉静,不生涩,不耀眼,如此方为圆满具足。
当然,除寺院订制的佛像和法器外,我们还会在老图样上找灵感,用心设计一些别致的摆件和茶器,或撰写经文,或绘制佛像,供养有缘的高僧和上师,再挑出几款宜饮茶、宜静赏的佳作对外结缘。无论烹雪煮茶,还是悟道参禅,皆为上选。
【古法手作】
一块瓷石,用传统水碓慢慢舂细到可淘洗,要经过上万次的捶打;一副团龙,上百条细线,一笔一笔耐着性子画,手艺最好的画匠也要勾上两个小时;为了达到最好的发色效果,烧窑师傅要在窑上盯一天一夜……如果瓷器不是这样做出来的,真的不知道还能不能称得上一件瓷器。
觉山隐窑的每款作品,从一块泥土到一件青花瓷,都要经手十几位经验丰富老练的师傅打磨拿捏,经过画师一笔一划勾线描绘,经历一番水火淬炼,一步步完成由素坯到精美器物的蜕变,方告圆满。因此,即便是同型同款,每一件瓷器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