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利用休息时间,在组织带领下参观了马兰红山军博园。
红山军博园在戈壁深处,群山之间,从住处开车过去将近一个小时。公路边是茫茫戈壁,山上几乎寸草不生。不巧,在跑了几个大坡后,车子坏在了半路,正好下车近距离感受下。头顶烈日炎炎,脚下沙石滚烫,生长在其间只有一种类似柏树的坚硬植物,不一会儿便头晕脑胀,只能躲在车子的阴影下等待救援。坐上换乘车继续向前,手里信号从4G变为3G然后是2G,最后完全消失,终于到达目的地。
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前身是神秘的核武器试验基地。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有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大漠戈壁,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来到了罗布泊 ,来到了这里。随后,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地名马兰的来历是这样的,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张蕴玉将军带领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就取名马兰。
整个马兰基地面积很大,与江苏省相当,分为试验场(罗布泊)、工作区和生活区。我们所参观的红山军博园属于基地的生活区。据导游介绍,当年这里常年居住着一两万人,有各种配套设施,如幼儿园、中小学、电影院(俱乐部)、医院、公交车等。在六十年代,这里就通上了暖气。
这里最高的建筑是三层楼,所有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烧砖垒砌,历经几十年风沙,依然稳固屹立。参观的将军楼,数十位将军、院士曾在此居住工作。不远处通过开凿的一百多米长山洞,可通往一处隐蔽在山坳里的防空洞。基地建设初期,敌对势力猖獗,为以防万一准备的。防空洞入口有三道铁门,当年每道都有专门的警卫看守,需要特殊证件才能进入。一进洞内,一股寒气袭来,盛夏下打了一个激灵。洞内空间宽敞,有多位首长的防空洞、会议室、指挥室,令人称奇的是有一个能承接雨水和泉水的蓄水池,如今依然水源充足。当年没有机械化施工,在爆破后全靠人工肩扛手提,真是不易。
毛主席说:我们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从1959年到1964年原子弹成功,我们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浴血奋战只用了五年就实现了毛主席的期待。在当年技术水平、物质条件下真是难以想象,这充分体现了举国体制办大事的优势。看如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风景唯这边独好,不正也是这种优势的展示吗?
今天的中国飞速发展、国富民强,红山军博园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但永远不能忘记在这里与戈壁为伴,奋斗数十载的英雄们,正是他们的奉献,换来了现在的强大与和平,向他们致敬。相比他们,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点苦一点累真不算什么。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啊扎根那戈壁滩,摇着那驼铃吹着那鹰笛,敲醒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马兰依然绽放在隔壁,马兰精神已传遍华夏。当今世界格局迥异,中国科技强大。虽然不再守着漫漫黄沙,但在每一个岗位上敬业奉献,也是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