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进、知止、守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拐点和支点,起点要高、拐点要慎,支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环环相扣,方能展现绚丽人生。
第一部分:上
上,就是上进,积极向上。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大事者应如天一样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可有些人却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正所谓:“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装睡的人是永远叫不醒的,不思进取的人是永远无法扶起的。
从前有个神童叫做方仲永。五岁即能所作诗,大受同乡秀才赏识。
方仲永的才名使得同县之人前来花钱求诗,因此方父便不让他学习,而方仲永也仗着自己的聪慧,鄙夷那些苦读之人。
没几年,方仲永已和普通人无异。
朱熹有诗曰:"少年易老难学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人生短暂,不过弹指一挥间,没有一颗上进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年迈回忆时,只是满满的悔恨。
地不生无名之草,天不养无用之人。
自甘堕落的人只能浑浑噩噩的生活,而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己。力求上进,发愤图强,才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人生更有价值。
《道德经》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之人,终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二部分:止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谓知止不殆,是谓懂得适可而止,能避免危险。
关于知止一词,有两层意思,一层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大学》言大学之道,最后一句乃“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说当止于至善之所在,你知道至善所在,知道目标所在,并且知道要在那里停止,则志有定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另一层意思,则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面对诱惑,心如止水当然不容易,有些时候需要我们追求不停步,比如学无止境,但有的时候,却需要我们知止。
人生总是短暂的、缺憾的,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总是有得不到的东西,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来,就算不觉得后悔,也会有觉得可惜的时候,知止不易。
但人总是要知止的,不知足、不知止,贪恋俗世,贪慕权财,却并不会让自己得到满足,所以《韩诗外传》说:“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知止并不是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教人们懂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道理。如果将知止与知足放在一起,无疑知止是比知足更高妙。
因为知足来自于对外界给予的满足,而知止则更重在自身的了悟,知道什么时候该来,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什么时候停下脚步,知道什么时候放开手。哪怕再不乐意,再不愿意,也知道是时候停下了,于是停下来,止于此。
物理里说能量守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想要得到,就要付出,想要收获,就要耕耘,有时候命运或许慷慨,给予你很多,但是命运的慷慨不是贪婪的理由,索取过多总会有需要偿还的一天。
知止难能可贵。懂得知止,做到知止,才算是真正知“止”。
第三部分:正
正,即正心,摆正态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很多人的理想。而修齐治平的基础便是正心。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不正,则诸事不顺。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这场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
《周易》云:"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成事者,需摆正自己态度,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抱负。
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从小便显示出在书道的过人天赋。
柳公权的字远近闻名,受到众人追捧,因此沾沾自喜。
某日,柳公权遇到一个无臂老人向其求字。柳公权讽其无臂不能写字,更不会赏字。
老人闻言便用脚写字,不想竟比柳公权写的好。柳公权自愧不如,一改其傲意,沉心于练习,终成一代大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切勿为一时得意便迷失本心。
守正之中蕴含的是一种正道直行的人生准则和清心自守的人格精神。人生的格局与境界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多寡决定的,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外在的物质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
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