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就医的观念也渐渐发生转变,家里小小的门诊也见证了物质富裕背后人们的生活思维的转变。
随着从城市到基层的医疗基础建设越来越普及,许多过去无法医治的重病、大病、急慢病症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老百姓从最初的看不起病到看得起病、就近就医、入院报销,就医愈加便利的背后,也折射出人群患病率普遍增高这一客观现象。
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七八十年代的人,虽然大家都忙着工作,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一般老百姓都很少得什么中风、癌症之类的大病怪病,也很少吃药,偶尔有个感冒咳嗽啥的简单吃点草药或者扎上一针,很快就能好,好多小病扛一扛、睡上一觉第二天就好了。
儿时印象中那些小宝宝们有个发烧、拉肚子、惊风之类的常见症状,只要不是病情危重的,姥姥针灸一下,开点发汗消导的常用药,或是一些简单的外治法很快就好。受凉的拉肚子的小孩让家里老人把姜嚼一嚼或者用火煨一下,用布包起来放到小孩肚脐上热敷;惊吓夜啼消化不好的小孩四缝穴针刺,积食的小孩在足三里、中脘、天枢针刺下,已经化热的吃点七诊丹,泄个肚子把积食消掉就好;哺乳期的婴幼儿无法服药,有好多问题是因为宝宝妈妈的身体出现问题引起的,让宝宝妈妈吃点药改掉不好的习惯,宝宝的身体就会好起来。(当然小时候我只是看得多,学医以后才明白这些治疗背后的道理)
早些年,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乡下的小孩大多属于自由放养模式,父母都忙着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小孩子除了上学,每天也是自由自在到处乱跑停不下来,只要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家长也不会过分在意,偶尔有个小问题也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来简单治疗下就好,那会家里的就诊人群,主要以妇女小孩为主。于同一时期,城市里的人开始富裕起来,抗生素和某些快餐行业一点点变得风靡起来,医院开始普及起来。若干年后回过来再看,我们恍然发现,也许那些被散养和不被过多给予甚至是缺乏给予的方式,也许是对于孩子最合适的方式,至少在让其顺应自然生长过程中,我们没有人为的过度干预。没有炸鸡、没有激素、没有过多的矫情也没有那么多的溺爱。
要知道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是几千几万年来适应自然中,优胜略汰而保留下来的最合适的方式。人为的干预和强加改变,也必然会尝到改变所带来的诸多不适的果实,尽管有些果实是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去品尝的。
从有人类记载的上古时代至今,太阳照常升起,黑夜和白天循环往复从未没变过。
我们有多少行为是在人为的把白天造成黑夜,把黑夜变成白天?试问多少人已经习惯了夏天不热,冬天不冷?
回到小孩的问题上继续谈起,读大学以后回家的时间渐渐少了,只有每年寒暑假在家里门诊给姥姥帮忙,大概也就是从零八年前后,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年轻人大都放弃了不挣钱又费力的庄稼地,开始涌入城市打工挣钱,各种传媒开始一点点普及起来,人们接触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开始逐渐普及,老百姓去医院也愈加便利,往返于城乡的年轻人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就医的观念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那时候来看病的人变成了曾经操劳过的中老年人,小孩却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小孩得病少了,恰恰相反小孩得的病却越来越多。我问姥姥为什么现在看病的小孩越来越少了,怎么现在小孩一个感冒发烧都要打上一周点滴。
她说"以前家长都认中医疗法,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学会心疼孩子了,扎针灸怕孩子疼怕孩子哭,吃中药怕苦,年轻人都觉得医院检查检查放心,有些婆婆想带小孩来又怕儿媳妇说自己舍不得花钱。以前小孩有啥就给他吃啥,没有饿一饿也不要紧,现在不行,一家就一个,孩子想吃啥,就必须让他吃上啥,吃得越胖说明自己越疼孩子。以前老人带孩子没功夫溺爱,现在老人带孩子就怕别人说自己不疼"、
"某某家的孩子因为积食引起的拉肚子,家长只知道丁桂儿脐贴能治疗拉肚子,自己去药店买了丁桂儿脐贴把积食给封住了,后来孩子又发烧又拉肚子,去医院花了好几千又验血又做检查,花了几千块钱打了半月点滴才好,其实就是积食发烧,把积食消了就行"
"某某家的孩子每次发烧扁桃体都疼,家长就去医院给孩子割了,其实就是吃的太好孩子身上的热攒的太多给憋上去了,你割了扁桃体,那热不一定憋到哪里去呢,可是咱跟人说年轻人不理解啊"
"有些婆婆带孩子太溺爱,有点小病害怕儿媳妇责怪,还会诸多隐瞒"
"现在年轻的家长,孩子不愿意,他就任由孩子脾气来,难道你那么大也是个孩子吗?"
"有的年轻人,你给他看好了他觉得你是应该,但一次没看好,他就会因此埋怨甚至冷眼相对,人们有钱了,把身体当商品了,却忘掉了感恩"
后来姥姥渐渐年纪大了,除了个别受益于针灸的婆婆会带小孩来做这些传统治疗,姥姥便很少给小孩扎针灸了,因为年轻人来了会告诉你孩子白细胞高、孩子缺乏维生素、都喜欢消炎、喜欢灌肠、只要孩子来的快没痛苦就行。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再次被重视起来,与乡下正在流行点滴和住院的同时,最早富裕起来的城里人开始发现了中医的好,各种中医诊疗又开始复苏。前些年姥姥一直有希望我接她班的意愿,这些年她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方面我漂泊在外,另一方面农村人们就医观念的转变,以及当地卫生部门对乡村老大夫待遇问题的漠视和不作为也彻底寒了她们那一代基层大夫的心。
她说:"你就留在外边吧,城里的人现在都认中医,至少懂得尊重医生。家里的房子给你留着,老了还能回来养老"、"咱也不是说西医不好,也不是嫌人家不找咱看病,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花上几千块钱,咱觉得替人家心疼啊"
在姥姥哪些朴实的话语背后,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背后,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跟随者物质的生活快速波动,传统的文化正在各种冲击中不断自省和融合,中医的阵地也在逐渐改变,不变的是传承的人,遍及各地,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许中医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在跟这个新的社会逐渐融合,在以更为贴切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不变的是中医人要把他传承下去的心。以前从未想过会从事这一职业,但既然入了医门,便愿意如捧金匮般尽己所能传承下去。
《内经》"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过了努力想要得到别人认可而张牙舞爪去表现自己的时光,记下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抱怨什么,只是想把这些见闻、把姥姥的一些感慨记录下来。也许当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中医一点点强大起来的同时,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会一点点发生转变。
有些事,说出来也许无人问津,做出来,总会感染到有心的人去传承。
一个不接地气的中医
丁酉年仲秋于济南同仁堂中医门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