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八大洞天的规模有些刷新了我的认知。原以为陶弘景这位仙师隐遁的地方会是多么的崇山峻岭,密林幽谷,没想到是这样海拔不过372.5米的小山。山上山下的植被率虽高,但不见什么参天大树,似乎也没见有上千年的古木。无论是道路还是建筑,都象水泥没干透,更没经过岁月的洗礼,就象这几年为打造旅游胜地匆忙堆砌起来的一个大公园。
历史上的茅山可是有过大放异彩的时候。从宋代起就开始形成了三宫五观。其中的三宫分别为顶宫(九霄万福宫)、印宫(元符万宁宫)与下宫(崇禧万寿宫),分别在大茅峰的上中下位置。现在的顶宫与印宫都有专人驻守,而下宫已被水库淹没。五观分别是玉晨观、乾元观、德佑观、仁佑观与白云观。这五观是沿着大茅峰、中茅峰与小茅峰的南北方向布置。后三观已荡然无存,玉晨观沦为村舍民居,唯独乾元观听说有坤道驻守。
第一天到茅山的时候,还在车上就被黄牛截住了。他力劝我换乘他的私家车上山,只花二十元的车费,还可以省门票。上了车后才明白他是想带我去顶宫烧高价香。幸亏我说只到半山腰,又说此来不为烧香,与他同行的司机也有些慈悲心肠,送到积金峰南坡的印宫处也没再勉强。
印宫原名“潜神庵”,是上清派第25代宗师刘混康的修炼地。后来在宋徽宗时期膺获敕建,交工后被赐额“元符万宁宫”。得名印宫则是因为于宋哲宗时期获赐八件珍宝,其中一件是刻有篆体阳文“九老仙都君印”的玉印。逢年过节时,老百姓好请道长在香袋或腰带上盖印。久而久之,人们更愿意叫它“印宫”。
在宋徽宗时期,印宫曾有主要殿宇七座,交工时文人撰颂作记一千余篇,到明嘉靖年间也有道院十三间,后来全在日本侵华时被毁。现在的宫观是2007年复建。几经兴废,不仅山门与正殿夹角呈九十度,连进门后的睹星门与正殿也不平行。看来其中曲折够多,倒应了句曲山中的一个“曲”字。
睹星门是宋代至清代的混合遗物,石牌坊的两侧留着“第八洞天”与“第一福地”的遗迹。灵官殿立于几十级的台阶上,匾额上书写着“敕赐元符万宁宫”七字。天色已暗,游人渐散,我算是当天最后一个到访印宫的游客。工作人员的热情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不敢劳烦他们,其实也是怕被诱导消费,于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带领。
在印宫的最高处有近年修建的大型老子铜像。老子端坐在八卦台,一手轻摇蒲扇,一手捏诀,象在暗运玄元,洞测来人的前世今生。我在像前匍匐,象不聆师训的小儿,曾被逐出师门,而今在红尘中迷途知返,请求重列门下……
老子端坐的台下就是万宁宫的主体,主供三茅真君。进去礼拜时已是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他们好意的催促我快点。我也很识趣的行了礼赶紧退出来。出门后沿着回廊走了几步,看见周围的宫观多已关门。有人正骑摩托电动车飞驰下山。
第二天补购了门票,乘观光车直接去了顶宫,也就是大茅峰的九霄万福宫。这天游客如织,灵官殿后香烟袅袅,香客们在烟尘里若隐若现。大概出于防火考虑,香客们在烛台供完蜡烛,只要转过身,马上会有工作人员过来将蜡烛拔下,扔到烛台下的水池里。
太元宝殿里主供的也是三茅真君,配祀四大元帅。两侧的配殿是财神殿与太岁殿。殿后有飞升台,纪念三茅真君得道飞升。台后是二圣殿,纪念真君父母。在殿的长廊中徜徉,可见山下绿波荡漾,绵延不绝。晚春的风拂过脸庞,轻柔和煦,有种久违重逢的感觉。
离开顶宫后,问明乾元观方向,往青龙山方向去。大约徒步了两个小时,在一条柏油马路的右侧看到正在大修的乾元观。一条长长的水泥台阶两旁,有建筑工人正在铺砌石雕,布置花草,似乎要做成太极图的模样。台阶之上遇到几位坤道打扮的女子,身着很亮眼的蓝色,脸上有着难以捉摸的笑容。
这里是茅山的坤道院。与大茅峰的上清派不同,她们属于全真派。大罗宝殿紧闭,想必里面供奉的应该是三清,而不是三茅真君。除了大罗宝殿没有在整修,其它地方都是脚手架林立,凌乱不堪,道众来往都是行色匆匆。
找到办公室的坤道,问能不能住宿一晚,她说条件不允许,然后笑容满面的帮我叫来摩托车,支我去了荣炳。我在荣炳乘车回到镇江,当晚宿西津渡的小山楼国际青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