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背书大法之二

背书大法之二

作者: 青山妩媚和Samuel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08:22 被阅读0次

    自从发了篇简书《一周背一本书,你还在发愁各种考试吗?》 ,https://www.jianshu.com/p/20d2d0ed2719一周背一本书,你还在发愁各种考试吗? - 简书  ,

    发现很多朋友对如何快速背书感兴趣,留言及索要下回分解的特别多,年轻时经历过各种考试无往而不利的我,现在却感觉上中学的儿子背书特别困难,结合这些,我总结了一下,本章主要面对中、青、少年,学生、成人均适用,年级越高、年龄越大,需要记忆的书本越厚、内容越多,此心法越管用。


    背书大法之一,讲了“目录”背书法。

    背书大法之二,“减字”背书法。

    象篇一中讲的苏东坡背书法,就是典型的“减字”背书法,把一段的内容先缩略为3个字,后来缩略为2个字,最后缩略为1个字,然后通篇就流畅的背下来了。《十三经》共64万字,大部分古人(科举考试考中进士)都能背诵下来,最起码四书五经必须要背过的,有些四书五经的注(专门解释四书五经的书)也要背过,更有些注四书五经的注叫“疏”也有背过的。所以中国人真是世界上最会背书的民族。

    有人要问了,怎么“减”字呢?有那么多的内容啊。

    我就以小学生背七言绝句为例吧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熟读的基础上,每句记前两个字,再简化为岐、崔、正、落四字,诗题也要背过,小学生可以在心中想象成一副图之类的,辅助记忆。最后这首诗,直接记一个字“岐”字就可以了。同时还要注意跟他们讲,“岐”字和“歧”字的不同,岐王嘛,古代取名字不可能取“歧”路这种名字为王爷名字的啊。

    如同刚过世的金庸先生的全部著作,也是以一句诗来概括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就不须多说了,呵呵。顺便说一下,我全部都看过。

    再比如下面这段,百度上随便查的: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我看了三四遍,首先就是简化成“瑞典、林奈、五界、七类”这8个字,再看几遍,最后就只需要记“林奈”2字就OK。这就是需要自己总结,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重点的,印象深刻的,去记住它好了。

    减字法的要诀就是:多读。集中你的全部注意力,去记。


    背书大法之三,“抄书法”。

    原来我对以抄书来记忆还是不屑一顾的,心想抄书那么慢,怎么会有助于记忆?我之前也试过,总是心浮气躁,抄不上几个字就不耐烦了,根本坚持不下来。

    直到今年清明,去北京首师大朱立侠博士那里,学习古文吟诵,经朱博士一讲,方才觉得抄书之妙。后来一想,真是那么回事,咱们想想,古人有那么笨吗,到宋代印刷业就很发达了,买本书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干嘛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呢?苏东坡应该也不是笨人啊,一门三苏,父子三人都是大文豪,现在想想,古人真是比现代人聪明多少倍啊!

    朱立侠博士当年采录“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

    大家要明白一个概念,古人之“读书”,不是今人之“默读”(谓之“看”书,嘻嘻)、“朗读”,一二三四五当当当当当这样,而是有声音、有旋律的、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就这几个字都大有讲究)地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吟诵”的,初听起来就像唱的。当他抄一句文时,例如《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一句,共12个字,抄第一个字“宫”时,已经“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12个字读了一遍,提笔写那个“宫”字,写字毕竟慢啊,写的同时有可能他又读了一遍,好了,宫写完了,再写“室”字,又是“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12个字,注意啊他像是唱的那样读,一点也不枯燥的。以此轮回反复,等他12个字全部写完时,是不是至少读了12遍了,这句话是不是差不多就印在他脑子里了?而且他是有旋律地像是唱歌那样去读书,边读边写,这个旋律、背书、书法三位一体地就都完成了。

    看着苏东坡“诗”“酒”潇洒,年少时读书也是下了番苦功夫的。

    古人读书用的是慢工夫,真工夫,我们学习经典应该也这样子学。

    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中谈到,徐文兵学习中医的起源,就在于从小跟他妈妈抄中医书籍,抄方子,耳濡目染,打下了中医的基础,他抄的医书,小时候抄着抄着就背过了,但不解其意,直到他上了中医大学,才慢慢理解透。

    穿插着讲个茅盾背书的小故事:

    沈雁冰(茅盾)能背《红楼梦》。钱君稥、郑振铎、章锡琛等人闲聊,谈及沈雁冰能背《红楼梦》,郑振铎却不相信。于是打赌。酒兴正浓时,请沈兄背《红楼梦》以助兴。郑振铎取出预先备好的《红楼梦》,信手翻至中间,随意点了回目,沈雁冰稍作思索,当即朗声背了起来,居然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几近背完一个回目。郑振铎心悦诚服地赞曰:“好!好!老郑信也。”

    还有许多古圣今贤背书的小故事:

    1.文姬归汉时曾将其父蔡邕藏书默出四百多篇。

     2.明代洪武年间御史大夫景清,借朋友一书,说好次日归还。却称不曾借书,官司打到祭酒那里。景清从头至尾背诵一遍,而主人却一字说不出,书判给了景清,出门,归还书说:“你平时甚爱秘本,但又不读,故和你开个玩笑。” 

    3.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能把约六十四万字的十三经全部背出。 

    4.康熙读书:读百遍背百遍,通过了然后再往下读,一遍不少,决不偷懒。

       5.钱钟书在清华上学时,号称“横扫清华图书馆”。连无名的意大利作家的作品都倒背如流。

     6.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近九十时还能精确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下一百位数。


    背书大法之四,“百遍法”和“22遍法”

    “百遍法”: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何伦《何氏家规》

    22遍读书法:每天读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并用笔画记在书上。第二天,读新课文时,先复习旧课文五遍,画上五遍的记号,再读新课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读第三课时,也再复习第一课五遍,第二课五遍,再读第三课十遍;第四天时,先复习第一课二遍,第二课第三课各五遍……如此类推,直到每课都读了二十二遍,笔画加起来正好是一个「读」字。丰子恺称这二十二遍读书法是个笨办法,但对他来讲效果颇佳。

    以上的“背书”方法,真正强调的是“熟读”、“缓读”,反覆不断的强调“读百遍”,却不强调“背诵”,甚至明白的反对勉强背诵,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会背书的民族,但古人用的却是一种没有任何技巧的技巧:“百遍法”,此事颇有值得玩味之处。

    讲个“曾国藩因窃贼发奋”的小故事

    晚清名臣曾国藩,少年时期十分愚笨。盛夏的一个晚上,他书房来了小偷,正在翻箱倒柜找东西,恰好,这时候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听见脚步声,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特别是有一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他怎么也背不下来。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反复地洗脸然后回到座位上接着背那篇文章。这可苦了床底下的小偷,他本想等曾国藩学一会儿睡觉后,他出来再拿一点东西,然后就走。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炎热的夏天,他在床底下满头是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之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床底下爬出来,来到曾国藩面前,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地下听都听会了。”说完很流利地把曾国藩背了大半夜还没有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曾国藩更加努力学习,勤能补拙,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曾国藩这是典型的百遍法,我们读书也要这样,尤其对好的文章,把书上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这才是做学问的方法。

    净空老法师说过,“古人教小孩背书目的不是记诵而是重视开悟”,以下是原文:

    背诵,我们现在才搞清楚、搞明白,古人教小孩背书,目的不是记诵,不是叫他背、叫他记住,不是。《礼记》里头有,“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就说明中国古圣先贤不重视记诵,重视开悟。这个开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是什么?我们才晓得,学校用这种方法是叫你得定,定就能开智慧。一篇文章、一部书叫你反覆去念,把心定在上面,你不念书就胡思乱想、心散乱,这是主要目的,是叫你得定。念熟了,能背诵了,那是附带的,那不是主目的。


    以上第一二条背书法,只针对应付考试、或者临时抱佛脚的应急考试,背得快、忘得也快,对待那些经典、好的古诗文,还是应该用“抄书法”和“百遍法”,且不时温故知新,5天一小背,10天一大背,方才印象深刻,象首师大徐健顺教授采录的上千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小时候读(不是现在的朗诵,是吟诵)背过的诗文,几十年之后还记得,张口就来,这才是化入骨髓的记忆。

    像净空法师说的,背书不是目的,定心、静心、专心地读书,开悟、开慧才是目的。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这个记忆规律是心理学家1885年出版的《记忆》 一书中首次提到,现在被世人奉为圭臬的所谓规律,中国古人早已运用得出神入化。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的“放电影”式记忆法如此行之有效,原来是有它的科学原理的。据说还有人研究在睡梦中、无意识地放给他听录音,研究睡眠过程中有无存在记忆,现在有些解释不了的事情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不管怎么样,记忆确实是有些窍门的。

    希望我的这些记忆方法能帮到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书大法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j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