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10.9)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自己只要听说哪位教学大师上课,一定想方设法去观摩,因此,听课成为自己最喜欢和最享受的事情之一。那么,总结下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列举了多条,自认并不全面。
为保持新鲜度和敏感度,每天也都会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或线下,或线上。有时听得如沐春风,有时听来如坐针毡。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体会,也知好课的标准或特点不唯一,但是有一点却都是高度相同的。那就是,有一种课,我们一定要警惕。什么课呢?课堂上缺少学生表达的课。
其一:学生说得不多
学生的表达,有多种方式,比如说和写,或者说和练。
满堂灌输型:
一种极端的做法,就是教师一人讲,学生集体听,即满堂灌式的教学。这种做法,在小学阶段已不多见,但仍存在。
单点互动型:
比较常见的是,教师和学生有对话,且不间断。但是,总囿于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更多学生的身份是旁观者。
这样的课堂比之满堂灌输,有所改善,但是提升有限。巡视当中,看到比较多的新授课难以突破。
怎么改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张开嘴巴,说起来。
方法之一:集体表达。有些重点概念或者要通过识记掌握的内容,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一起读一读,说一说,或者背一背。
方法之二:化整为零。除了全班一条声,还可以借助同座合作或者小组合作,化整为零,给学生更多说的机会。
让更多感官参与,给更多学生表达。
其二:学生练得不足
“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此外,“写”或者“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针对国庆小长假练习当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特意制作课件,安排一节错题讲评课。但是,上完课,要反馈学情时,才发现,没有当堂练习,再回想学生从头到尾的表现,在后半段的时候,有男生开始坐不住,有女生开始打开练习本……
自问课前备问题、备流程、备课件,做了比较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比以往。为什么呢?
因为,纵观整节课,没有一个时段,学生有人人皆可表达的机会。
联想到此,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才有一节宝贵的数学课,如此课堂学习效率,怎么奠定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
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就在同一天,上完课后,去巡课,看到一节与自己课堂形成明显对比的语文课例。老师正组织学生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只见老师先组织学生借助课文感受课题,再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课题。就这样,行不行呢?当然不行。老师又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一边默读,一边画线,把重点词句划出来,然后,再读。
铺满金色巴掌?这里的“金色巴掌”是什么?
读完全文,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金色巴掌”不是别的,而是雨后掉落下来的法国梧桐的树叶……
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有感情朗读,感受文字和自然的美,说不定还会联想起刚刚过去的八天小长假中,见到的秋日美景……
在这里,学生不停在寻找、在朗读,不停在表达,因此很忙碌,但是,恰因为这样,也明显看得见学习在发生。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向思考,答案多元。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去理一理,什么样的课一定不是好课?答案就会清晰很多。
----2023年10月9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