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万物复苏,是最好的月份,草色如青似碧,木叶欣欣向荣,关乎成长,来的刚刚好。
初看话题,想到的是方法论,但仔细品味,方法论之上也许是每个人各自内心的一翻对话,在这翻对话里寻找人生向上的力量。
一封“高龄”求职简历
最近一直在“boss 直聘”上收到简历的投递,大部分的简历都符合年龄要求,但一封高龄简历引入眼帘,一个51岁的男士,在他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有大概将近8段不同的工作经历,从事的行业、岗位非常的多样化,最后一段工作是因为公司经营不善而被迫离开。于此同时,配着这封高龄简历,还追加了一段这样的文字。“尊敬的HR您好,也许您看我的简历年龄有51岁了,但我身体健康,心态很年轻,绝不会倚老卖老,年龄只是个数字,不会对工作造成任何影响……”
看到这样的一封简历和这样的一句话语,其实内心是酸楚的,我想可能是多次因为年龄而碰壁,才会每发送一份简历,就配上这样一段话。
最近和HR 交流,听到很多因为经济大环境不好,一些40-5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遭遇企业裁员,被迫从曾经以为可以做到退休的安乐窝里出来,带着如梦初醒的睡眼惺忪,带着迷茫和无助,一封一封的投递自己的简历,同为人母人女,能感同身受其中的不易。但是内心也百感万千。很多人把职场生活视为一份工作,而不是一段职业生涯,所以过多的注意力会在近在眼前的下一步,而不是整条路径。他们大都把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然而职场生涯其实是一场至少40年的马拉松。职业生涯并不是以线性或可预测的方式发展,需要时刻保持探索和学习的状态,想起任正非说过的一句话,“什么叫做奋斗?在劳动准备的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奋斗,否则,再苦再累也不叫奋斗。”工作的同时自发关注自己在每个时段的成长,无需他人督促,这份坚持带来的回报会在你人生最需要的时候体现出来。这是远见,也是促使自己不断成长的原动力。
接下来,谈谈方法论
匹配成人学习找到多渠道学习方式
成长,从来不会不期而遇
脱离了传统的系统学习渠道,想一边工作一边提升自己,通常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X轴:学习的来源是自己还是他人?
第二个维度Y轴:学习重点是挖掘过去实践过的事,还是探索没有发生过的事?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可以把成人学习分为四大类,复盘是大家最近刚提到的话题,所以主要分享个人用的比较多的另外两种方式:
1. 从他人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今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分析各个对接小组的培训规划,圈出其他小组同我们小组相同的新项目,并且选择开设时间早于我们小组进行重点标注,申请支援计划或者在年度规划中标红,无法参与的项目在开展前期与相关负责人进行项目的详细沟通。运作自己小组项目时已经有了经验保证结果的同时,同一个项目中多视角,授课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得以升级,培养人和管理团队能力也可以升级。
当然,除此之外,一直以来做的就是拓宽自己的人脉,补充自己的宽度,与其他知名企业HRBP或培训岗建立联系,了解趋势下应该关注的内容,小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以及从书籍到培训技术,大到关注培训部门的工作模式以及各行业趋势等等。这几年,华为作为优秀企业备受瞩目,企业纷纷想学习了解精髓。我们能接触到的大部分也是从书中看到的,但最近和一个华为企业大学的人沟通,才真正了解了华为的文化得以贯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高执行力团队如何而得。
另外,15年到18年学习了三年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18年开始也利用周末空余时间参与“中国培训经理人俱乐部”公益组织的培训活动。通常,这些分享活动都是纯甲方类的,企业内运行的经验,落地性也比较强。当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好的,18年有些精品课程,但是19年开始,推销课程痕迹比较明显,可以从中筛选一些匹配当下趋势或你正需要补充的知识。
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也是成长不可缺少的金钥匙。读书也是大家常用的方式,但是选书也是个技术活,现在市面上出版社多,通常一本书可以找到很多个版本,不同类别的书籍金牌的出版社不同,经济管理类书籍,质量比较可信赖的通常有“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读书有个习惯,与工作相关类书籍会标注出自己可以链接工作的想法,比如最近在读的关于人力资源的一本书,从中获得了很多匹配大区理念的游学设计灵感,去年的大区游学设计的管理理念,也是从管理学书籍中获得的。
读书的时间也需要合理分配,毕竟做为一个想成为榜样妈妈的我,自我提升必不可少,但是高效陪伴孩子也不能缺少。所以周末时间除了陪伴孩子外,我会利用孩子晚上睡觉后的时间看纸质书、学英语,早上起床洗漱化妆及路程时间可以听书。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是每一个忙碌职场人的必修课。
2. 与他人联合创新、共创:18年前的我更喜欢自己研究,相对封闭我。自以为培训管理岗位经验很足,自己有知识储备,所以很享受自己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但是从18年的一次主管会开始,大家互相产生了人与人链接的重新构建,从“我中我”到“他中我“、“当下我”的过程,让大家从客套、自我封闭的状态,走向集体、真实的状态,不仅仅是个人的变化,更是一群人的“场域”变化。
在分享这篇学习心得的最后,特别想说的是,成长的方式从内向外,也可以从外向内,所有的成长不仅来源于现有工作任务的改善和优化,更应该源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打造,找到全面系统的学习路径,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成长,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的人,当然更不会辜负每一个不仅用心还有高效方法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