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崔玉涛付费笔记001---最全的退热指南在这里

崔玉涛付费笔记001---最全的退热指南在这里

作者: 小城城麻麻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23:12 被阅读0次
米菲纸尿裤,给宝宝极致呵护!

最全的退热指南

通过体温的测量,家长能够判断孩子是否发热,如果孩子发烧了,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给孩子退热,那么,什么样的退热方式最有效呢?在退热的时候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详细说一说给孩子退热时需要遵循的退热原则。

总的来说,退热原则有3点,分别是原发病的治疗,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治疗原发病其实就是治疗致热原,那谁有能力告诉你致热原是什么呢?

医生有能力,而且医生不仅会告诉家长是什么致热原引起了孩子的发热,还会相应的提出治疗办法。

这么说来,家长真正需要掌握的,就剩下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了。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物理降温的原则都有哪些。

物理降温的原则有两个:

第一,尽可能保证少量多次饮水,因为退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实现。如果体内水分不足,退热效果会受限。另外,这里的水是泛指的液体,奶和苹果汁等等含水的液体都可以。

第二,在适当提高室温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穿衣服,或洗温水澡、温湿敷。这些办法都能达到皮肤血管扩张,使体内的热量散发出来的目的。

听到这,有些家长可能就会问了:冰敷和盖厚被子这样的办法可不可以用呢?

我想说的是,不建议用冰敷的方法退热。

大家可以结合前几期的语音想一想,如果用冰袋,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接触到冰袋的血管会收缩,这样的话,皮肤看似凉了,实际上热量却被困在了体内,没办法散出来,退烧的效果会很不理想。酒精擦浴也是同样的道理。

捂热的办法更不推荐使用,因为退热的根本是增加散热,捂热很容易使热量积于体内诱发热性惊厥,甚至会捂出大汗引发脱水。

说完物理降温,我们再来说说药物降温。

对待退热,不同家长的态度不同,有些人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发热,所以一旦感觉孩子有点发烧,就会立即用退热药,恨不得使孩子的体温一下子恢复到正常值,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不太妥当。

其实,发热是许多疾病初期的防御反应,能够增加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抵制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所以,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应该仔细为他测量体温,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同时尽可能地用物理降温减少不适感,并保持体温在37.5℃~38.5℃之间,以此来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当体温超过38.5℃时,再选择用退烧药物。

听到这,可能就有家长问了:一般是不说体温在39℃以上才开始降温吗?为什么崔大夫说是38.5℃呢?

因为如果测量时,体温达到了38.5℃,那么接下来可能体温还会继续上升。又因为药物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便马上吃药,在药效发挥作用的这段时间里,体温可能也会继续上升。所以体温达到38.5℃时,就要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当退烧药起效时,体温可能正好达到39℃左右。否则,过高的温度,会有导致热性惊厥的危险。

药物降温中的这个药物,指的是解热镇痛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烧药。

现在我们常用的退烧药中有这么几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但因为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的退烧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可能会有副作用,所以儿科医生一般会推荐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成分的退烧药。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退烧药不能以商品名来区分,而应当以药物中的成分来区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又称为“扑热息痛”,它和“布洛芬”都是药物的成分名,而“泰诺林”、“百服宁”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称,“美林”是“布洛芬”的商品名。换句话说就是商品有很多种,但成分就只有两种,而如果不能很好的将商品名和成分区分开来,那么很多用药技巧就无法使用,也就不能最大限度把药物的作用发挥出来。

另外,家长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常见的药物剂型有滴剂和混悬液两种,要是仔细观察药品说明书的标示,大家就会发现,滴剂的药物浓度要高于混悬液,既然浓度不同,那么使用的剂量自然也就不同。但一些家长可能会因为习惯使用某种剂型后,在更换另一种剂型时仍使用之前的剂量。这就会造成用药的不足或超标,引起不必要的后果。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一直保持使用同一剂型的退热药,不然可能会弄反。

此外,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来为大家逐一说明。

注意事项一:如果孩子在使用两次同种成分的退热药物之间,又出现了高热和不适,那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交替使用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

为什么呢?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要成分的药物为例,一般药物说明书上都会写着24小时的用药次数不要超过4次,又写着一次退烧药的药效维持时间是3至4小时,如果只使用一种药物退烧的话,最多只能维持16小时的药效,但如果两种成分的药物交替使用,在反复高热或高热不退的极端情况下,能起到增加药效的维持时间,达到持续退烧的目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明确交替用药的特殊情况,千万不要在宝宝退热正常时交替用药。

注意事项二:原则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4小时可选择布洛芬,或使用布洛芬后6小时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此外,如果退热效果不理想,前期使用药物剂量不足的可以将剂量补足,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退热药物;如果孩子出现热性惊厥,医生可能会建议两种药物可以同时选用,而且每种药物剂量依然照旧,不过这种情况下,用药的方式和剂量,一定要尊医嘱。

注意事项三:服用一种药物后,如果出现呕吐,应该选择另外一种药物。

注意事项四: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注意事项五:退热药的退热效果还与婴幼儿液体摄入量有关,只有保证摄入了足够的液体,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

注意事项六:退热药只是针对退热而言。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要咨询医生,选择适宜的对因治疗。

最后,我想着重提醒大家的是,退热药的作用是使体温调定点下移,进而使人体做出反应,减少产热,增加散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工作原理,我们在详解发热1中介绍过。因此换句话说,退热药只是促成了退热的前提,而真正退热的效果还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增加体内散热来实现,也就是保持体内水分,提高环境温度,少穿衣服等,否则退热效果大会打折扣。

通过这4期的语音,我相信大家对发热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了,希望家长朋友们再次遇到孩子发热时,能先稳住自己,在采取物理降温的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和体温,如果孩子的体温超过了38.5℃,应服用退烧药,如果扔高烧不退就需要及时就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崔玉涛付费笔记001---最全的退热指南在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s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