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8月20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丝绸之路》
阅读范围:第六章《皮毛之路》
本书的副标题是《公元850年之前伊斯兰教的扩张及贸易通道》,读下来内容的重心从伊斯兰教转移到了草原部落和北方民族。
兼容并包而又自负无知
穆斯林的征服行动开辟出延伸至四面八方的贸易通道,并将货物、思想和人群聚集到了一起。这让我想到了大唐帝国,各族各地的人们齐聚集市的场面,一方面是兼容并包的气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控一切的实力。
有钱有闲了探险家们就开始研究外面的世界并且传教,这一段有很多他们想象和口口相传的东方人的故事,比如:东方人不讲卫生、每天敲城墙、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流浪的生活。总之他们是需要西方的救世主的“拯救”的。这同我们揣测“西方人没有膝盖骨”一样好笑。这也提醒我们反思,看待他国历史的时候是否也总是因为无知而带着“优越感”去审视呢。
草原部落复杂的信仰
草原部落的z教信仰十分复杂、从未统一,各种宗教交杂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拆解的混合性世界观。我个人的理解是由于自然环境复杂草原部落奉行实用主义,书中也说到很多传教士靠医治疑难杂症来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伊斯兰教也借鉴佛教寺院的做法,通过免费教学来吸引学生。这让我想到清朝的时候,教会学校会收留孩子,管吃管住,很多吃不上饭的家庭都会送孩子去,求一条活路。
在各种教徒的宣传之下,后来强大起来的可萨国选择了犹太教作为国教。书中提到了作为商贸的中心,犹太商扮演着与粟特人在伊斯兰崛起时期沟通中国和波斯过程中相同的角色,我想取得商人们的好感,对于重商的国家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这里还有一定的战略性意图,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中保持着似有似无忽近忽远的关系,让双方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里书中总结的很好:各国间的博弈不仅是战场上的军事作战,思想文化、精神信仰、语言使用甚至是钱币设计上也会斗智斗勇。
草原部落与琥珀之路
西方的国家对草原地区感兴趣,除了传播思想文化,最大的动力还是经济利益。马匹是草原经济的关键,当时作战的机动性全靠好的战马。另外草原上的农耕也比较发达,考古发现克里米亚地区的小麦、小米、黑麦已经广泛种植,榛果、猎鹰、长剑、白蜡和蜂蜜也是畅销品。琥珀的销量之大,某位历史学家曾将这条商路叫做“琥珀之路”。
在某些草原部落皮毛可以当做货币使用,因为他们柔软、光泽保暖性极强,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由于商贸对草原的影响,一些占据地理优势的部落逐渐定居下来建立的城市。原本对于最佳牧场和水源的竞争,因为最接近城市和贸易市场的地方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激烈。
匈奴大军的扩张
草原由于贸易富足了,野心也扩大了。突厥部落对黑海和里海北部地区的统治。他们被称作可萨人(Khazar),占领着黑海北部的大草原。8世纪初为了拉拢盟友,在8世纪初,可萨汗国和拜占庭帝国(对这一时期罗马剩余领土的通称)达成了联姻。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皇族与外国人通婚非常罕见,尤其对方还是草原游牧族。由此可萨汗国由此成为西部草原(即今日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上的霸主。
贸易的持续繁荣和长期的和平稳定给可萨社会带来了重大的转型。部落统治者的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可汗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渐渐向神圣君主的身份靠拢。
维京人是俄罗斯人的祖先?
作者提到,当时的维京人也把眼光放在了内陆,向南方开拓是商业利润的诱惑和伊斯兰世界的富有。他们以那些通过波罗的海、里海和黑海三大水域系统的贸易商、旅行者和入侵者的名字命名——这些人叫罗斯(Rus),这也许是得名于他们的红发(red hair),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擅长划桨(oar)——他们就是俄罗斯(Russia)的祖先。罗斯人身材高大,“像棕榈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全副武装,非常危险,“每个人都带着板斧、长剑和匕首”。
这一段描述相当有画面感,红头发戴着牛角的头盔,拿着宝剑站在船头哇哇直叫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又想到了西方人不喜欢红头发,是不是因为打不过维京人啊。(纯属瞎想,毫无根据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