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来北京的第17天。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睁大眼睛环顾周围,企图找出这个城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作为首都它是不是会有格外的特别。
然后是日复一日的实习生活,早九晚十。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简直不能称作办公室的小间里,密密麻麻挤了二十四个人,二十四台笔记本,还有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
为数不多的放松的时间是午餐和晚饭,甚至可以溜到不远处的家乐福,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读着标签和价格,给自己的眼睛一个远离电脑屏幕的机会。
北京的冬天其实并不好看。这个城市在冬天只有黑白灰三色,夸张的说甚至只有灰色一个色调。商场、大厦、地铁、公园,都有浑厚宽大的气息。除了天坛公园里苍茫松柏的墨绿色,我在这个城市几乎找不到一片叶子的颜色——这要是在武汉,梧桐叶落光了,还有樟树,没有梧桐高大,但至少也是深绿一片的。有的时候,我想看见一片红,一片绿,那也只能是灯光的颜色,人工的颜色。
大概北方的冬天都是这样吧。有了暖气,室内暖的惊人,而户外则能把人冻得僵硬。曾经在下午四点的大风中遥望天安门城楼,那种冷,便是把手伸出来拿着手机拍几张照片都觉得冰凉的寒气。若不是叠着厚厚的毛衣和羽绒服,我大概也要缩着脖子冻成一个僵硬的球了。回到室内,则是干燥的热——并不能称之为“暖”。“暖”是温柔的,是微风拂面的轻柔,而“热”则是大夏天热浪夹杂着尘土扑面而来的焦躁,是午间蝉鸣的不安。喝了很多水,仍旧觉得干渴,只穿着一件薄薄的秋衣,体感却不能称之为舒适。
每天上班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几乎都是坐在笔记本前,整理一些无聊的表格。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所参与的工作并不能算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可是,稍稍有点技术含量的事情,重复近百遍,也变得枯燥无味了。可偏偏这审计会计一类的事情,需要百倍的细心。几十遍上百遍的重复,在统计学意义上是一定会出现错误的。可是那结果,偏偏要求不能出错。一个小数点儿也不行。于是,我每天都在焦躁-平静-细心-无聊中不断循环。
下了班往往很晚了,匆匆回到酒店,有的时候来不及洗澡,就按时给小白牙打电话。听着他的声音,觉得世界又变得温和美好了。我开始想念他整齐的牙齿,宽厚的手掌,和明亮的小眼睛——认真看我的时候会发光。我听着他的声音,用心分辨他的语气,期待他的第一声“喂”是富有感情和能量的。如果不是,我的心将慢慢地沉下去,听他告诉我有什么不开心的灰色的故事。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聊天都很愉快,都是天马行空。感情就好像一只雀跃的曲子,波动却不大,绵长悠远。挂电话的时候,我还会想念他有力的胸膛,绵柔的脸,宽厚的背和肩膀,搂着我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力,在我耳边轻声言语的样子。
宾馆暖黄的灯光十分柔和,试图营造出家的氛围。而这里终究不是家,不是和父母在一块儿的小城市,也不是和小白牙在一块儿的小房间。这里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连一个pause都不算的、只是一扫而过的目光停留。
夜要深了,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