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家宴对话后的反思(写给自己和孩子们的话)
儿子与儿媳回国,两家亲家举行家宴,席间的一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价值观。
女儿给父亲买了一件非常好的衣服,具体的不是清楚,只是记得女儿说:时间长了,保暖层是有保质期的,要是合适、喜欢就应该及时的穿上,父亲说:我的衣服很多,都穿不过来。
我以为,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是表现了不同的理解:女儿的意思是不要等待,要及时的享受“暖意”,而父亲的意思是:女人买的,舍不得,留着。
矛盾的焦点似乎是衣服的价值,其实是不同的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
一个是看到的是物质的价值,一个看到的是精神的价值。
这里不存在对错,只是对亲情的理解上存在的错位。
一个是物质代表的关爱,一个是陪伴的愿望。
但是,现实是什么?是物理隔离和文化差异造成的错位。
同时,也是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的错位。
席间,说要磨合,我认为是退让。就是一场“谈判”,最终是双方的妥协才可成合约。若是磨合,难免产生相互的抵触而造成新的矛盾。
我以为:应该是分别不同的物理环境做出适当的妥协:暨入乡随俗。在什么样的物理环境中,更多的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家庭习惯。
就是说: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去娘家,听媳妇的,去婆家,听儿子。
回去之后,关起门来自己商量听谁的。
在这里,其实主要是提醒父母们,首先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自己做的一定自己做,学会“忘却”;其次,要少一点“教诲”,不要用自己认知去约束下一代人的思考。
当下,我们存在着社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两代人的割裂叠加了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两代人在价值观上产生较大的矛盾冲突,其实这个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说的大一些,这个矛盾的产生,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总是墨守成规,又如何进步呢?
在这里,想说明的一点:人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学习能力也减退了,需要的是下一代的理解和容忍。
这里也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你们没有老过,但是谁还没有年轻过。岁月的磨练不是说教可以代替的,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老一代人的不断衰老,也许对问题的理解就会不同吧。
我们是看着上一代人不断衰老的,我们也即将进入老年的行列,更多的也许是看到我们的将来,这个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由于孩子们没有经历过更老一代人的衰老的过程,理解起来也许是有些困难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求同存异呢?
再有一个问题,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似乎没有财产上的隐患,但是在这里我想的一个问题是:有备无患,子女越是优秀,越是要给以财产上的支持;假如是一般,我认为应该为他们保留一条退路。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守住一份资产,做父母的都是放不下的,我们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吧。
关于生育问题:我给出的答案: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这里我们能够提醒的就是,你们也要做好承担自己做出选择的后果。
这个问题与在国内缴纳养老保险是一个问题,当下的选择,其结果是不逆的,也是必须要接受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当的提醒和说出我们的感受,以供参考。
以上的说法,就是基于一个每个人的感受问题,每个人都开诚布公的讲出心愿和当下的想法,得出你的共识。避免出现什么情况呢:欲说还休。同时也是避免总是在某些问题上的纠结。
一旦莫一天,有了新的想法,还是可以开诚布公拿出来讨论,从123到456,其实这个办法是很好的。
老一辈的人也要接受孩子们的决定方式,把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年轻人,最后,老人的事情老人定,孩子的事情孩子定。
记得席间还说到一个话题:孩子们不喜欢回来。原因大约就是在一些问题的的“矛盾”,比如:时间安排,各种亲属之间的应酬。
解决这样问题的建议是:回来可以安排一周的时间,最好是休假。组织一次双方家庭共同参加的大聚会,实际上就是一天解决全部亲戚的加见面问题,祖父母各安排一天时间带家里,由各自父母带领。这样,亲戚的见面时间做到了最大化的减少。聚会的时间也可以安排晚饭。
在安排一天的时间,六个人的游玩、吃饭等。
这样,大约是4天时间。所以,按照一周(7天)的休假是比较合理的。
这个安排也是为了解决每次回来需要在沟通的问题。
还有一个需要沟通的问题:春节、国庆、五一、元旦孩子们应该共同给家里主动联系一次视频电话。其他时间,可以不定期的发一些生活照、外出的照片等,主要是解决父母的担心与挂念。
晚间,因为一个学习理论的问题与儿子进行了讨论,感觉他们确实成熟了,自己反而是落后了,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
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我们不是真的了解社会环境,我们看到的大约想让你的看到的,于是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