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会是开放的,只是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强求任何人参加或退出。
愿意读书追求生命成长的人自然会受益,不愿意读书或者仅凭一时热情参与的人终究会离开。
2
在一个生命没有自救的意识时,其实是很难帮到他们的,我们只能帮到那些愿意反省和改变自己的人。
尊重任何人对自己生命道路的选择,同时随缘帮助有缘能帮到的人。
3
对于帮人,也不要过于执着,有执着,就会有失望和痛苦。
4
有很多人即使看似年龄不小了,但在生命的成长与觉醒方面,仍然是没长大的孩子,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只要他们愿意向上,就要多鼓励他们,同时给他们时间。
从种下一枚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只需要绽放出自己的芬芳,给他们做好示范就可以了。
5
其实,我们永远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
改变源于生命内在的自觉。
6
XM,是生命之花,菩提之花。以后,将会有一群生命,她们的精神和灵魂上,都将透发着XM的芬芳。
菩提,即是觉醒。菩提之花,即代表生命的觉醒和生命觉醒智慧的绽放。
7
其实,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美丽,都在默默无言地抒写着生命的诗意......
8
无我是生命的真相。您可以当下反观,这个所谓的“我”,究竟是什么.....
(求知)
放下那个求的心....
(那“我”就不存在了。没有了求的心,我现在就好像没有了。)
但还有一个明明朗朗、清清明明的.....
不要定义它,而是仔细体会它......
一切都映现在它之中,但一切都不是它......
9
直观自己的心,而不去定义。
语言只是工具。
10
直接去寻找心本身,可能会难一点,可以先去聆听内心的宁静.....
聆听也是一种观心的方式。可以仔细感受,声音,是在自己的心里生起......
聆听的时候要放松,放松是前提,在放松的同时,静静地体会。
观,体会,感受,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
11
需要主动训练自己,训练聆听和观照。
比如,训练自己时刻体会内在的宁静。
先找到内在的宁静,然后不断地体会它,融入它,与它合一。
12
有的人感受力非常好,但有的时候,外界的事物也容易造成干扰。
专注地体会宁静,和专注地吃桔子(《佛陀传》中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不过一个有具体的东西可以感知,一个是无形的。
虽然无形,但却时刻在你的内在不会离开。
13
也可以从观呼吸开始训练。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呼吸。
在专注地感受自己的呼吸中,让自己的心慢慢地静下来。
这也是很好的训练专注力的方法。
14
观呼吸的时候,松、静、自然。
可以数息,只数吸气,或只数呼气。可以从1数到10,然后循环,也可以一直数下去。
如果中间被其他念头干扰了忘了数,就重新开始数。
如果是静坐的方式,建议坐个坐垫,背后自然挺直,但不要僵硬。
15
无求,主要是一种无求的心态,即不求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样的世间利益。
因无求,所以也就内心宽坦,随顺一切因缘,来者自来,去者自去,皆不强求。
16
这些是很自然的想法(付出之后希望获得别人的回报)。但在面对具体的人时,特别是不太熟悉的人时,不要抱有过多的期待。
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比如,我以善心善行待人,愿所有遇到我的人好运、开心、快乐,愿他们能够因为遇见我而多一些开心和快乐。而自己,只要能做一个善良的人,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温暖,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别人如何待我,那是他们的事.....
17
值得交的朋友自然会继续同行,不值得交的朋友自然会分道扬镳。
已经很多年了,我跟每一个朋友交往,都是希望自己能帮到对方,但对方如何待我,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做一个自觉觉他的修行者。
所以很多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随缘。
18
自觉,就是觉悟自己的生命,不被世界的表象所迷惑。
觉他,就是帮助希望觉悟自己生命的朋友,给予一些引导和建议。
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智慧宝藏,自觉,就是自己找到它,学会应用它;觉他,就是帮助希望找到它的朋友,给予一些引导和参考建议。
19
君子,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格,自觉地以儒家文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努力践行,就是君子。一般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
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这是我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20
一个人知道不断自新,就是君子了。人是鲜活的,“君子”不是脸谱。
君子不生气,是因为君子时时自新。不懂自新,不名为君子。
21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的习,除了有练习的意思,更多的是实践的意思。
学到了知识,要用于实践。学了就要用,用了就有效果,所以很快乐。
22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是别人不理解的意思。
不理解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学识、学养、眼光、视角、观点、看法都是不一样的。
君子并不强求别人的理解,所以不理解的就不理解吧,没什么值得生气的,做好自己就够了。
都能彼此理解了,就变成朋友、知己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
每个人都可能把自己的某种“明白”当成“大道”。
其实这样说更贴切,是您的心中有了一道光,它的确是道透发出来的光,但您还没有真正明白它。
只有当你明白它,再无疑惑的时候,才能称为看见了“大道”。
明白它,看见它之后,就要始终让自己的心融入它,安住于它,直到慢慢地,你的心成为它。这就是修行。
24
关于“仁”——
孔子一辈子也没有明确讲清楚他倡导的仁到底是什么。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像善一样。
仁,也是善,但比善更博大。在孔子那里,仁其实就是道。
仁义礼智信中的仁,有孔子说的仁道部分的意思。
仁慈,仁爱,仁义,都是仁的内容。
君子,可以视为不断追求仁道的人。
仁,是君子做事的内心标准和要求。
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大爱之心、担当之心,主动自觉地弘扬真善美文化的人。
这样的人,就是仁的体现。
25
关于“天地不仁”——
这里的不仁,是指公正无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会有差别。
仁德是道德的内容之一,仁义礼智信,都是道德的内容。
26
道德的内容无量无边,人类社会需要什么,就会倡导什么。
道的本体不变,道本具的德性也不变,但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会变。
所以,变和不变是不同的视角。
27
关于“厚重”、“学问”、“修养”——
厚重,主要指学问和德行要厚重。
学问、学养要厚重,德行也要厚重。
学养就是学问和修养。
学问,主要是指知识,以及在某些方面深入的研究,包括继承、蕴育、发展、创新等。
学问这个词内涵非常广泛。比如,您对怎么种芒果非常懂,懂得很多别人不懂的东西,那么在这方面,就可以说您很有学问。
不过,儒家里面讲的学问,更多的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学问的研究。
修养,就是修身养性,身代表外在的语言和行为,性代表内在的心性。
28
关于利他——
您把水果分享给朋友,不也是利他吗。
您希望引导一些朋友与您一起读书,也是利他。
利己,或者利他,不在于自己或别人付出的先后,而在于别人有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
只要客观上利益了他人,即是利他。当然,如果主观上常怀利他之心,就更好了。
(客观上利益他人,是指什么?)
您分享的东西只要是对他人有用的,这种有用,即是利益。
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利他。
再高一点,就是不求回报地利他。
再高一点,就是无我地利他。
再高一点,利他,指的是对对方生命的成长与升华有所帮助、启发和利益。
再高一点,无自他分别之心,虽然行为上利他,但没有利他的概念,一切皆出于本心之自然。
再高一点,语言已无法表述,只能自己去体悟......
29
生命在利他中不断升华,所以也是利己,合称为自利利他。
30
别人怎么样,我们决定不了,做好自己就好。
值得交往的人就可以交往,不值得交往的人就可以慢慢疏离。
选择疏离,也许一时会有情绪上的影响,但情绪也是无常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如果暂时无法清晰地判断真伪,那就可以搁置,日久见人心。
31
学会接受一些规矩,也是一种世间智慧。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无法脱离社会,就尊重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无需挂怀。
32
如果感觉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能不说话的时候就尽量不说话吧。
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别人怎么说就不用管了。
如果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妥协忍让一下也没什么。
不管怎么选择,只要选择了,就无需纠结,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自己尽心就好。
随顺对方是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坚持立场是对自己内心规则的尊重。都是没有问题的。
33
能觉察自己就是进步。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后,以后注意改正就好。生命就是这么成长的。
34
其实,我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别人的老师,当然,愿意称呼为我老师的,随其心愿就好。
我更希望跟所有的朋友们一起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35
一个内心单纯而纯粹的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修行道路,进步会很快,但同时也因为暂时还缺乏圆融的智慧——把个人修行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找到和谐之道——所以常常会感觉社会太过复杂,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容易让自己纠结其中。只有等智慧慢慢成熟了,对这些事情也就能够看得开了,看得开时,无论世界怎么样,都不会改变自己心的清净与自由。
36
生活中发生的所有的事,都是对心的磨炼,都是对心的历练,不磨炼、不历练,知识和道理就不会变成真实的智慧。
37
关于君子和圣人——
只要立志做君子,按照君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可以说就是一个君子了。
圣人,不仅是君子,还要体悟大道,见到大道,合于大道,传播大道。
就像一个好学生,再好还是学生,还不是老师。
老师,必须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等学生也能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也就可以做老师了。
君子,相当于好学生,圣人,相当于好老师。
38
关于智者和圣人——
智者不一定是圣人,圣人一定是智者。
这取决于智者的智慧境界以及有没有一颗圣心(有德有道)。
39
自觉,即自主地、有意识地、清晰地、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改变,并付诸于行动。
40
关于“志向”——
志向,就是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志向的核心,其他方面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41
什么是禅修——
至少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禅修。
不过,任何语言说出来的,都不是禅。
所以,我无法告诉您,什么是禅,也无法告诉您,什么是禅修。
但如果简略地说一说,禅修,就是为了实现对禅的了悟而进行的修行,以及为了安住于禅的境界而进行的修行。
更一般地来说,禅修,则是指训练禅定和禅观的修行。
禅观,即是安住于禅的境界而观,禅定,即是安住在禅的境界中不动不摇。
禅定,同时也是指将心置于一处,专心专注,形成一种持续的定的状态,没有杂念而觉知清明的状态。
为了达到此状态所进行的实修训练,也可以叫做禅修,即禅定的修习、训练。
大体上包含这几层意思吧,供参考。
42
在中国的语境中,只有孔子、老子等广泛影响社会大众的伟大的人才能称为圣人。
我们作为普通的修行者,踏踏实实修好自己,然后尽己所能传播善美的文化,就以足够。
43
问:“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这怎么理解?“止于至善”从洞察人心天命之本然来说,它的原理是什么?
答:基本句意为, 要让自己达到身心至诚是有方法的, 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无法达到身心之至诚。
善,仁也。至善,仁之德也。止于至善,即安住在生命的本体——仁心之中。
人心、天命,其本体皆是大道,皆是至善之仁。
所以,止于至善,只是回归人本有的自然本朴之心而已。
此心本来就是至善至美、仁爱光明的,只是长期被欲望习气所污染,遮蔽了本心的仁爱光明而已。
修行,即是明白这个道理,然后通过训练不断地扫除欲望习气,培养以仁为本、以仁为主体心的新的思想、语言、行为习惯。
这就是儒家修行的原理。供您参考。
44
您看到的内心深处的“黑暗”还属于“乌云”,在“乌云”背后,则是无云的晴空。
无云的晴空才是真正的本心。
看到黑暗的时候,能够看到黑暗而不被黑暗遮蔽的那双慧眼,即是光明。
黑暗与光明,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被欲望习气污染而不觉,即是黑暗,看到了欲望习气,努力清除它,不再被它污染,就是觉醒与光明。
45
觉醒,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当一个人主动自觉地进行修行时,就已经踏上了觉醒之路,这也是一种觉醒。
“观音菩萨”,从观心训练的角度而言,即是通过观照和体悟声音而让自己的生命达到觉醒的意思。
46
关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以及“至诚无息”——
性者,仁也。尽着,明也。明而妙用无穷,尽也。
至诚无息,即至诚不息。
仁,一直都在,仁本不息。故至诚亦应无息。
47
对于总是干扰自己的人,如果能选择沉默而远离,也可以,如果实在不想忍,正面交锋一次也可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
依自己的心去做就好,只要不是故意放纵自己,始终保持觉知,就没有问题。
48
始终保持觉知,这里的觉知,既是觉知,也是良知,知道自己做的是否符合自己追求的方向——真善美的方向。
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坚持反省和不断完善自己,就会越来越好的。
49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每个生命都是鲜活而独特的“这一个”。
活出独特的自己,活出精彩的自己,活出明白的自己,活出智慧的自己,活出越来越光明善美的自己,人生即可无悔。
50
生生不息、无限广阔、无限恢弘、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宇宙,是生命本来的样子。所有生命的生命宇宙,一体全息,相互含摄,同时亦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精彩。愿所有的生命都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并与更多有缘的生命一起创造新的生命宇宙的传奇!
PS:以上内容根据与一位朋友的VX沟通记录整理修改而成,在此特别感恩这位朋友,并祝这位朋友早证菩提,广利有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