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巜万物有意思》,恍然发现,原来,好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知识,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真的是挺有意思呢。
就拿简单的姓名来说吧。在母系社会占据上风的远古年代,人们大多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父亲。于是,“姓”就来自母系。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男性的力量不断凸显,最初的氏,是特指有贵族身份的男性首领。直到战国以后,才有了来自父亲的“氏”。汉代以后,姓氏才合而为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与古代所认为的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个人认为,名一般相当于亲朋好友中所称呼的小名吧。字,则等同于户口本上注册的正式的称呼。
除了名和字以外,一部分人,特别是文人雅士,还有自己的称号。这个号,非父母所取,多为自己成年后的一种志趣或理想的表现。比如,欧阳修就将自己的号为"六一居士",意为拥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副棋,一壶酒以及一个人。是否特别雅致呢?
在我们当代,名字往往显示着时代的烙印,比如“建军","国庆"等等。其实,在古时候,人们的思路也是差不多如此呢。像西汉时期,国家强大,名字上也洋溢着昂扬自信的精神。比如"定国"、"辟疆"或单字的"勇"、"武"、"雄"等等。
唐朝人爱用排行来称呼人;宋代取名则以老为美,表达了企慕健康长寿的美好心愿。
还有,在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忌讳。就是子女或臣下不能谈或写及父辈或君王的名字,否则就是大不敬,严重时,甚至可因此而招致大祸。
书中还写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我们都知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谚语是用来讽刺上级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乱象。实际上,这个典故也是与人名有关的。
据说,当时州官田登是个骄横跋扈的人,因为不允许治下百姓说及与自己名字同音的字,于是严令,在本州,"登"字一律用"火"来代替。在元宵节放花灯,也就改成了"放火"。后来,被老百姓演化成了这句谚语。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呢。
你看,关于姓名,这其中就蕴含着这么多的知识,是否很有意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