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地球越来越像个大村庄。
对哥伦比亚,我依然觉得遥远而陌生,我甚至搞不清它在南美洲还是北美洲,说起哥伦比亚,我想到的竟然是航海家哥伦布,这个意大利人“发现”了美洲大陆。
国人对哥伦比亚的理解,大部分因为一本小说《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来过中国,据说他此行极不愉快,因为随处可见的盗版书让他极为恼火。
我国《著作权法》1990年才发布,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高,盗版书横行,倒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家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历史的了解,那就是战乱、毒枭、海盗……
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太难懂,相比之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另一部《霍乱时期的爱情》要好读一些。
虽然好读一些,但是读起来必须克服不同文化不同视角带来的反感,因为此书主角配角有不少是“私sheng子”。
尽管时代在发展,我国《婚姻法》第25条第1款也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但是,对于有违公序良俗的不道德行为,世俗的眼光对si生子依然不那么友好。
除了私sheng子,书中对中国人的描写也让人不快,它用“最糟糕的”不良情绪来开头:
更糟糕的是,‘金兰花’奖——全国诗歌奖中的最高奖,被一个中国移民夺走了……没有一个人相信,获奖的那首十四行诗的作者竟会是个中国人。他是上个世纪末在修筑两洋运河期间为了逃避吞噬巴拿马的那场黄热病横祸,和其他许多中国人一起到这里来享其天年的。他们说的是中国话,他们在此地生存着、繁衍着,他们内部完全一模一样,谁也分辨不出他们之间的区别。期初总数不到十人,其中有几个带着妻子儿女和准备食用的狗,但没过几年,这些悄悄地越过海关入境的中国人已挤满了港口附近的四条小巷。他们中间的年轻人匆匆忙忙地变成了儿孙满堂的风烛残年的家长,谁也不明白他们怎么会有时间衰老的。人们凭直觉把他们分类:好的中国人和坏的中国人。坏的中国人躲在港口的阴暗角落里,像国王似的吃喝,或者坐在桌子上对着一盘葵花籽烩老鼠肉猝然死去,人们怀疑他们是些拐卖女人和无所不卖的人贩子。好的中国人是那些开洗衣店的,他们继承了一种神圣的科学,把旧衬衣退还顾客时洗得比新衬衣还要干净,领口和袖口熨得就像刚刚摊平的圣饼……那位获奖的中国人……脸上挂着中国人提早回家时那种会心的微笑。”
马尔克斯的这段对中国人带有强烈歧视性的文字描述,充满白种人的傲慢与偏见,难道他不知道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词底蕴很深厚的文明古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就收集了好多爱情诗歌,更甭说唐词宋词元曲,马尔克斯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是1985年,那时的中国人早不是穿袍子拖辫子“东ya病夫的形象,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崛起,中国人将卫星送上天,在南极建起长城站,全力以赴改革开放,睡狮已醒,中国正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霍乱时期的爱情》将中国人定义为人贩子、偷渡者,上上个世纪在海外的中国劳工,怎么就不配写诗,不配获奖?华人只能被猜疑、被卑视和被不信任?哥伦比亚人高高在上的文化优越感从何而来。
三观不合,这部书,不读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