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卷一
九
乾隆丙辰,余二十一岁,起居叔父于广西。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有国士之目,特疏荐博学宏词:首叙年齿,再夸文学,并云:“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一时司道争来探问。公每见属吏,谈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诗某句,津津道之,并及其容止动作。余在屏后闻之窃喜。探公见客,必随而窃听焉。呈七排一首,有句云:“万里阙前修荐表,百官座上叹文章。”盖实事也。公有诗集数卷,殁后无从编辑;仅记其《答幕友祝寿》云:“浮生虚逐黄云度,高士群歌《白雪》来。”《题八桂堂》云:“尽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想见抚粤九年,政简刑清光景。
一O
己未朝,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余欲刻画“想”字,有句云:“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诸总裁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大司寇尹公,与诸公力争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应制体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习也。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群议始息。余之得与馆选,受尹公知,从此始。未几,上命公教习庶吉士。余献诗云:“琴爨已成焦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
各花入各眼,如西谚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中华之说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其作者不用心者少。而文章成败,多以才华众寡分高下。笔力雄健者,可洋洋洒洒,纵万言不尽其意,匠心独具处,亦可化繁为简,数十言可概括文章。笔意不达者,运心阻滞,意涩而文晦,读如嚼蜡。
此才华处可两解,其一为博览群书,强识广记。其二是诗中天才,出口成章。
早年间,在菊斋论坛有个雪妙子,其有马甲曰傻子比亚。他读书破万卷,且只多不少,学识之渊博远迈侪辈,为第一等才华。然而于诗之一道,乃下人姿,所作平平,虽无一字不着典,而有典无诗,终无可取之处。
菊斋另有杜随。其读书多少不可探究,却有诗才,每于平淡处白话着手,却总是动人内心深处。王胡子爱他“纵然一样吹人老,毕竟东风觉可亲。”众人皆爱他“余生渐可知究竟,往事那堪论徜如。”而我更推崇他的<阳台>一诗,“阳台不见那盆花,换了垂帘密密遮。知否有人楼下过,十年尘土未停车。”
与雪妙子交逢多在网下,于红尘杯酒中往来,各有洒脱处。其人虽性直而略傲,实谈吐风趣,诚然君子,全不似在网上那般,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杜随则论交网上,虽QQ微信皆留其号,近年来却也各疏音问。杜随,真诗人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他的诗集<杯水集>。
诗不可急就,如文不可草成,于细微处宜多推敲、琢磨。我是个懒散惯的人,所以写诗随兴,笔记也多如此。看似天马行空,实际上有一没二,写的散乱至极。这个,以后会逐渐改正。
写诗作文,光用心不够,用到了极限,是为尽也。尽心者,倾心也。所谓倾心,乃不耻下问,不耻于学。放下架子去虚心求教,哪怕为了一词一字。如此下来的诗文,才是心血凝就,才为众人所赏。
世上从不缺少他人的青眼重瞳,只是缺少我们自身的努力和问道之心。诗为自家事,说的是其思想,而文笔的表达,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得到。以上,其实为自勉,当然,有耐心看到这里的,也可共勉之。
每天散步路过的湿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