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读书,感觉到读书确实是人生一大乐趣,一杯茶,一本书,足矣。
不过想想开悟有点晚。小时候,家里并没有多少书,就读的乡村小学和镇初中好像都没有图书馆,可接触的也就是那些课本,平时各种乡村生活调皮捣蛋,也没读过什么书。有点印象的看到的大部头是在外婆家走亲戚时看到的半部破旧的《天龙八部》,知道了阿朱,阿紫和段公子的凌波微步,好像对乔峰内容可能是缺失了。还找到一些三侠五义,和隋唐演义之类的。小人书估计看了一些。村子里有位叔叔,他带着厚厚的眼镜,有一本圣经,最爱看的不超过创世纪那个章节。好像还有那本流行的诺查丹玛斯大预言。
高中在县城,倒是有个图书馆,最爱看的是各色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基本看完。因为住宿,倒也没人管。读者等杂志也是常买。对语文的热爱来自于一本唐诗宋词鉴赏,第一次感受到中文语言的优美。在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散文中感受到文字中浓浓的文已言志,文以记情-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让我总有一丝温暖,记得奶奶给我的关爱;“厅有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让人感到物是人非的伤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红颜知己的感伤跃然纸上。
大学曾立志去读图书馆所有的书,但是自是痴人说梦。有些书是无论如何读不下去的,比如红楼梦,每次读完几页,再也下不去。我有一顾姓同学,文笔了得,对红楼梦了如指掌,每次我都觉得自惭形秽,自认我等是一介俗人,除了有梦幻仙子那章可以看看,其他总是提不起兴趣。
转眼已近中年,好像发现自己并没有读过什么书,算不上什么“读书人”,只是不算文盲而已。余生不多,悔之也许未之晚也。
这么一想,有点理解民国那些大师为啥年纪轻轻便大有成就。那是因为他们书读得多,读得早啊。厚积薄发,20几岁也许就有了我们40岁的认知见地和格局。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不会太差。青年毛泽东也是一年读书1200本左右呢。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