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鑫:《江南春城~罗源》

黄鑫:《江南春城~罗源》

作者: 大河洋美术馆黄鑫 | 来源:发表于2023-12-03 02:49 被阅读0次

    《江南春城~罗源》

    文/黄鑫

    漫步罗源,邂逅罗源;是1000年前的事了。同为江南古城,那时罗源还没有滨海新城,有一个地道的河洋古镇,古镇人陈苏,用笔一笔一划画出了今天的河洋古镇。河洋从一个农耕小镇到生态小镇,再到现在的文化小镇,他开创的“河洋模式”已成为中国文旅小镇争相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实在让人吃惊。

    走进罗川,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罗源陈太尉宫就像个古建筑的博物馆,写满历史文化的故事,古朴高雅富丽堂皇,风雨连廊是接着游客的心,贴心又隐密;走过云端待渡的清风,只见阳光秋水沉静地雄据在河洋湖上,一虚一实两相巧妙结合,宛如一朵盛开的天湖白鹭、雀鸟立于水面。邻近就是陈必正故居、太史第,周边就是中国传统村落村深坑村、岭兜村、林家村、满盾村、吉际村、厚富村、溪门村,云梯宫、转水桥、枣岭宫、旗杆林、东山宫、福星宫、文昌阁、原生态百丈大峡谷;柔和雅致的色调,点染着河洋大地。岭兜转水桥简约高尚的外观,临水而立,与青山翠竹隔水相望,一方一水,一浅一深,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小小的河洋,因为有了陈苏、陈庆、陈靖姑,尤其是陈靖姑,更有了文化的底蕴:罗源绿树成荫,到处有码头,随地有水口,曾经三道、桥尾下摇橹船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是江南和谐的心声;河中立柱,水上架阁,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房屋林林总总,参差不齐,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原汁原味的古城,在流水的时光里淡淡地滋养你的身心。

    罗源县历史沿革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县地。晋,属温麻地。隋,属闽县。唐大中元年(847年),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寻觅罗源古城,看深宅大院,园林奇石,香樟树香溢滿窗棂;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屋木桌椅,都是岁月的痕迹;遍地的小酒馆酒肆,滿街的客栈商铺,年轻人在这里品咖啡,喝河洋古镇上的绿茶充滿了时尚的风气,老人在浓密的香樟树下歇息,正在窃窃私语似乎在寻找曾经的根。江南古风,引万千游人驻足沉思:生活太淡,加点盐浓缩思念,思念太苦,加点糖调淡涩涩的人生;你若住足罗源湾畔,人生太乏,加点辣提提精神。

    纵观罗源古城,有人说:“罗源湾畔像一本书,文化厚重;河洋古镇像一首诗,柔情似水;河洋古镇像一幅画,浓淡相宜”。我想说,罗源对70岁以上老人免费了,你或许还会来罗源湾畔小住几天,住上一宿,深度了解罗川大地,看看罗源湾畔的夜景,品品罗川的美食,读读罗源县的历史……

    罗源漫步,白墙青瓦水边枕,簾外绿树摇橹声。此情应是江南韵,更有诗意在其中。河洋古镇悠悠,罗源回归平常心。

    罗源历史悠久,留下不少遗址。1958年12月,在城郊管柄村下林山、华清村华清山、中房镇(河洋古镇)乾溪村陈太尉宫后山等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采集石镞、石锛等遗物20多件。1987年又在罗源溪、起步溪、护国溪、寿桥溪、河洋溪沿岸低山坡上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19处,采集陶罐、陶片93件,石器1件;1987年4月在起步镇硋窑村发现古陶窑址1处。窑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米。经对出土陶罐鉴定,该窑属唐代遗址;碗窑里窑址位于松山镇小获村碗窑里剃刀梁山脚下。窑址残片堆积层厚约0.5-1米。碗帮平直,座小露胎,表面灰白色,内底绘有卷云式、莲花式条纹或密而短的篦纹,经鉴定属宋代瓷窑;罗源城垣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经多次重修改建,至万历七年(1579年)而大备。墙为花岗石建筑,高2丈,底宽1.3丈,面宽1.1丈,周长381丈,设水关5个,城门5个。民国27年(1938年)拆除城门。新中国成立后因建设需要,城垣辟为环城公路,仅余北段凤山之巅数处残址;鉴江堡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长300丈,立4城门。今东、南、北3门仍存;濂澳堡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用大石砌筑,长约300米。今面海方向尚存残墙一段。文物古迹甚多,现存的寺庙、石塔、古墓葬、雕刻等多系唐宋以来文化遗产。其中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筑之艺术的江南文物瑰宝陈太尉宫,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镇(河洋古镇)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头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了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陈列圣水寺侧栖云洞内的十八罗汉石像,其中16尊系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石匠陈曾缘刻,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石雕罗汉,另2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4-0.81米,年龄、体态、神情、衣饰各具特色,无不惟妙惟肖。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带来中原文化,推动了罗源文教事业的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县人有著作行世者10余人,其中陈善的《扪虱新话》所论颇有新见,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文人著名创作有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上奎的书法等。罗源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进士有221名,其中宋代203名,元代1名,明代5名,清代12名。历代人物或以丰功伟绩泽被后世,或以高风亮节名垂千古,或以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成果造福人民。

    罗源,在三月的罗川游历,却总是雾茫茫、雨蒙蒙,使美丽的江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在风雨中,却怎么也抵挡不住江南对我们的诱惑,他们依然冒着滂沱大雨,倘佯在江南古城。似乎因了这雨,罗川大地更显朦胧和妩媚。罗川,远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淡淡地罩上了一层薄纱,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粉墙、黛瓦被柔和的太平洋海风缠绕,那线条优美得连人体写真也自叹不如。飘飘的雨丝在风的吹拂下斜斜地轻轻的滑落,把古城小镇装点得更加古朴和清幽。

    站在江南的小桥上淋着江南的雨,尘世的喧嚣和心的杂念都顺着雨水滴落,顺着那东海流向远方。头发被春雨淋湿,衣服沾透春潮淋,鞋子也灌满了雨水,可心却十分地惬意,充满了雨季的心情。烟雨中的江南古城,远看水乡飘渺,近听雨落轻轻。雅致的园林,在雨中仍是那么气宇轩昂;细致精妙的砖雕石刻、曲桥回廊、假山荷池更是野朴成趣,清新自然。

    踏在幽幽的古城小巷里,踩在清清亮亮的麻石路上,闻着海滨罗川小摊上飘来的鱼香,听着东海岸软语那悠扬的叫卖声,流连在这古城蓝色的海,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怎不叫人心醉,怎不叫人心系?可多情的雨仍下个不停;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沙沙地下,好像对着我说:"留下吧!留下吧……"

    江南的雨多情,而雨中的江南更是爱意绵绵,她又像一个温柔美丽的绣娘,用雨丝织出了江南两岸的绿,织出了江南的春,织出了江南那如画的水墨风情;她又用情丝绣出了江南如诗的韵,绣出了东海岸幽雅的姿彩和一代一代东海岸人如水的柔情。我真的不舍,舍不下深爱的江南,舍不下江南的雨,更舍不下这多情多彩、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古有王审知、刘纪莲、陆游、辛弃疾、黄棆、黄槐、黄枟、张经、曹学佺等他们影子永远印记在罗川。

    文/黄鑫

    2023.12.2于东海岸诗巷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鑫:《江南春城~罗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jk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