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我们说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在让内心有了磨镜这个境界,让自己保持时刻的自省,时刻的去磨自己的心。
那这一次,阳明先生将改变了他的大弟子徐爱的一个思想,在阳明先生生太京太仆寺少卿的时候,他与徐爱论学,当时的徐爱的思想和众多普遍的学生一样,学习的都是朱子理学。
当时,阳明先生和徐海讨论的时候,徐爱非常震惊,这一个观点因为他以前接触的都是朱子理学,和阳明的心理是一个矛盾的状态,他们一个是外在,一个是内在。
在接受了一个新的观点之后,他开始分析这个观点,并且尝试去用自己的内心来实践阳明所说的道理,他问自己的心来印证阳明先生的道理也就是反身实践。结果发现,自己的实践的成果与阳明先生所说的道理吻合,他突然就悟了,与之前的朱子理学不同,他发现了朱子理学的差出去的问题那就是他把心理二分了,这也是最终他与实际的行动落落难合。于是自己走上了正轨,最终就因为悟的喜悦而手舞足蹈。
在先生45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督察院左佥都御史,而他的职责就是巡抚南、赣、汀、漳等处,这时候的他官已经不算小了。但是这时候的汀、漳都有一个不小的贼寇团伙而这时候,尚书王琼也就希望先生去平叛。而先生也并没有辜负上书王琼的期待,成功将漳地的贼寇收拾的一干二净,这也让他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升了一级,获得了银20两等等。
不过最重要的是,阳明在这件事情上取得了外推的成果,他将自己的圣贤梦又进了一步 , 他帮助了百姓 ,在以前这个地方有窝寇的时候,朝廷也会组织当地的一些土著过来平叛,平叛成功之后,土著并不会对百姓秋毫无犯,而是对百姓进行杀伤抢掠。并且贼扣也并不算是清很彻底,但是王阳明来之后,他对土匪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并且对待百姓的方式也和土著截然不同。
但是我认为在这一件事情中,阳明先生那时候还是个文官带兵打仗,这是一般文官都不具备的能力。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文武几乎是分的很开的武将,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文将一般都没有什么武力,在阳明同时具备两种技能,最后的目的还是成为圣贤, 武将的计策也只是他的术。
但等他平完乱之后,他就开始刻古本《大学》刻和《朱子晚年定论》而他的用意就是想要朱熹的定论不要继续的去流传,并且也趁机通过重新修筑朱子的晚年定论,来重新解说朱熹所说的文字,虽然有可能这不是朱熹的本意,但是他在不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去重新解读,为什么要选晚年呢?就是因为晚年的思想,其实也可以用知行合一来说,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分开,而这也就给他解读的机会,让他解读就成了知行合一。
但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承孔孟,来成就他的圣贤志,通过这次著书成就一个学派,改变世人的思想,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中的立言。
但是好景不长在他的弟子刻完传习录之后,他的最爱的弟子徐爱便去世了,和孔子当时的处境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同样都是最有希望传承他的衣钵的人去世了。这对他来说就是传道的希望渺茫,虽然当时和孔子的处境还是有点不相同,孔子当时已经70多岁了,那时候他找不到更好的传承人了,但是杨明现在年纪比孔子年轻上20几岁,所以他还可以继续去讲学创造一个学派,继续去找新的传承人 , 但是现在他最爱的弟子已经去世,如果从一个大局观的角度来讲,他现在的道还没有悟到最高峰,也就是说阳明这个宗派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到来,如果在徐爱还没有去世的情况下,那么这个宗派肯定会发扬光大,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如果之后。
阳明先生也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朱子理学不是讲究心理二分,但是阳明先生讲究知行合一,他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天下很多读书人重归上儒家的正轨,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改变当下的很多人的不对的思想是很难的,并且还会受到一些阻碍 。但是阳明先生并不怕困难,而是通过种种的方法来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派,最终重归上孔孟的正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