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海栖《街上的马》|从“山水沟街”走向中国儿童文学的精神高地

刘海栖《街上的马》|从“山水沟街”走向中国儿童文学的精神高地

作者: 麦麦安 | 来源:发表于2020-10-26 11:13 被阅读0次

刘海栖,山东海阳人。作家,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童书出版工作,编审,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和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

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近年来笔耕不辍,创作成果显著,在童话领域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之后,长篇小说的创作也尤为突出,其作品质量上乘,屡获大奖,获得业内和市场的双重认可。《街上的马》是刘海栖长篇小说新作,以纯正的中国式童年抒写,塑造了充满勇气、内心坚韧的中国男孩形象,是一部充满趣味、细节充盈、时代色泽浓烈之作。

《街上的马》写了什么?

山水沟街上整日跑着一群小马。

爱画画的家豪、残障少年何健、崇尚强壮的大亮子……这些少年稚气倔强,又可爱纯良,他们的痛苦和欢娱令人牵挂。玩一把钢铃车、做一台矿石收音机、苦寻一只“三级管”、捉土蟞和蛐蛐、用石锁“练块”、扎上军人的宽腰带……那些不大不小的秘密,正被时间全部探悉。

 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乌猫的手绘全彩插图,穿越岁月的沧桑,感受作品的魅力! 

一对好朋友登场:爱画画的家豪和残障少年何健

我画黑板报时,何健就在一边看着等我。有时候他退到后面帮我看字写得齐不齐,给我递尺子、黑板擦什么的,或者从报头图案集里给我找合适的图案。

画完我们就一起回家。

你知道“街道工厂”是什么样的吗?

罗嬢嬢上班的街道工厂非常小,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工厂吧,只有一间屋和一台小小的机器,生产“喜鹊牌”发卡。一个工人把铁丝往油渍麻花的机器里塞,机器咔嚓咔嚓响,发卡就从另一头往下掉。街道工厂就在马路边,干活不关门,我们路过便站在门口看会儿机器。

瞧,过去的男孩是怎么“练块”的!

他们玩石锁不是干往上举,而是先扎好马步,把石锁放到裤裆下面,然后呸呸往手上吐点口水,搓搓手;等憋好了气,攥住石锁的把儿,嗨地大吼一声,把石锁往上抡,抡到头顶上拧个花,放下来再嗨嗨地抡。

用肥皂盒自制“矿石收音机”,神不神奇!

我小心翼翼地沿着屋脊走到烟囱那里,用绳子把长竹竿绑到烟囱上。

何健把从天线上垂下的铁丝扯进他家。

何健出来进去的,指挥我调整那个“破苍蝇拍”的方向。

“响啦!响啦响啦!”何健冲我喊。

一你知道吗?“土鳖”的本意是指一种小虫子!

我们也到处扒翻砖头、瓦块、垃圾箱,抠烟囱眼、下水道,有机会就钻人家的床底。我家的床底下一只土鳖都没有。我妈把床底下收拾得很干净,就放几双鞋,还有一个装杂物的网篮。她每天还用笤帚边往外掏边扫,土鳖不喜欢这样的地方。

“拉套子”的背后,是生活的不易。

山水沟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高的天桥,跨过铁路,把南北的市区连接起来。运货的地排车过天桥时,光凭拉车的人自己拉不过去,得有帮手一起拉才行。就有一些人,手里拿一根带钩的粗麻绳等在桥头,有满载的地排车过来,就一拥而上,问:“拉套子吗?拉套子吗?”拉一次挣五分钱。

一架简易的“钢铃车”,就足以让孩子们神采飞扬了!

二妮儿坐在钢铃车上那个高兴啊,她挥舞着那只木鸟,亮晶晶的锡兵在她的胸前上下飞舞,像在跳舞又像在飞奔。二妮儿一个劲地喊:“逮柱快跑!逮柱快跑!何健哥哥我飞啦!”

好几个小孩都要来坐钢铃车,逮柱一次拉四个,两个脸朝前,两个脸朝后,哗啦哗啦……

看看这本书被哪些媒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畅销书榜月度好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好书品读”月度童书榜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季度好书

《出版商务周报》月度好书

“百道好书榜”月度好书

...... 

看看这本书被哪些专家Pick:

10月24日,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刘海栖长篇小说《街上的马》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中国出版协会原副主席海飞,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马光复、徐德霞、张克文、刘琼、王志庚、王林、崔昕平、纳杨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以及本书作者刘海栖等十多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从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高洪波

《街上的马》是对童年精神的一种特殊阐释。这种童年精神既包含着人类童年中普遍的冒险精神、活跃的思维等,又体现了北方男孩的典型个性。这是海栖对他童年经历的一次厚积薄发式的写作。他以山水沟街为坐标书写的一系列童年故事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已经形成儿童文学界独特的“山水沟”现象。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中国出版协会原副主席  海飞

《街上的马》是一部拥有出版和文学两个富矿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叫“山水沟街”的文学新地标,描绘了一幅中国阳刚男孩的群像,书写了一个“万马奔腾巷陌里,龙马精神终成器”的故事,是海栖小说创作的一次新突破,一个新高度。街上的“马”,是从乡土社会中走出的中国男孩阳光向上的象征,是一往无前、呼啸奔腾勇敢精神的象征,更是隐忍、自尊、博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张明舟

《街上的马》中那些极其质朴的描写,恰恰是极其动人之所在,苦难之处让人落泪,诙谐之处让人捧腹。书中对残障孩子的塑造尤其精彩,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推荐给全世界的读者。艺术的真实是生命最本质的真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经验的淬炼,也是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化呈现。讲好中国故事,很多时候就是讲好最普通的中国人的故事。世界期待看到有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又自然地带有中国印记甚至地方特点的优质儿童文学作品,《街上的马》正是这样有坚守、有情怀,深接地气又有广泛国际传播价值的作品。

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资深出版人  马光复

《街上的马》是一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得几乎完美的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幅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童年的缤纷画卷,也是一幅中华儿女们在那个年代呈现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众生相。作品为儿童文学的书写边界做出了有高度的示范。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刻画,作家把握和拿捏得都非常精到和准确。全书干干净净,阳光明媚,几乎是无懈可击。

儿童文学评论家、资深出版人  徐德霞

《街上的马》体现了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感情饱满,枝叶丰富,文字朴实,语言精准,寥寥几笔就能勾勒一个鲜活的人物,篇幅不长却字字精到。最珍贵的是他写出了生活的本真,他回望他的童年时代,贫穷但不悲苦,孩子的天性得到极大的释放。苦难的环境中总有明亮的颜色,孩子的快乐成长和自由天性就是那抹永恒的亮色。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对当代的孩子是有很大启示的。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克文

《街上的马》和《有鸽子的夏天》是一脉相承的写作,可以看成是“鸽子”的姊妹篇,但同时又有新的突破。整部作品素材密实,细节丰满,人物丰富;语言干净、节制,又有非常独特的儿童味道。它传达了最核心、最重要的儿童观:苦难是时代的,但快乐成长是永恒的。“山水沟街”不仅是海栖创作的精神高地,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精神高地。

文学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刘琼

《街上的马》是经验分享、知识传递和儿童趣味的统一,在这部作品中,既有“文学共同体”的呈现,又有“情感共同体”的表达。它虽是一次关于特定时代童年经验的分享,但这其中反映出来的是人类生活共通的经验和历史;作品中的男孩女孩虽然个性多样,但他们身上富有人类共通的独立而健全的儿童人格和儿童趣味,因此不同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儿童阅读推广人,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  王志庚

《街上的马》是一本形式和内容俱佳的适合全家几代人共读的书。它向孩子传达了一种纯粹的儿童独立性,一种没有大人干预的自由精神;它让成人重新审视中国家长言传身教的力量,作为对后代分量很重的精神交付。故事中对真诚质朴的邻里情感的描写,恰恰是中国人情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街上的马》是一股童年的清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股清泉。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  王林

“故事讲一半”是高级的写作艺术,也是藏巧于拙的写作智慧。刘海栖把所有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放在文字里,让读者慢慢体会。《街上的马》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创造了一个新的街区,一群全新的少年群像,旗帜鲜明,个性独特;二是在结构上随性而不失圆融,情节发展既有流畅的逻辑,又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三是在回忆童年的态度上非常节制,既不热烈也不冷淡,既不怀旧也不展望。这部作品为儿童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角度、新的可能。

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崔昕平

《街上的马》体现了刘海栖在小说创作上的前进。首先,讲故事的方式更加从容、松弛了,在叙事上更加贴近民间化的艺术追求,这种“民间说书人”的姿态给读者以极大的亲切感;其次,内在构思上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写作智慧,设计情节时规避了必然的因果联系,时而一果多因,时而一因多果,这正是遵从了最真实的生活流的处理;再次,他的精神底色明亮温暖,山水沟街上这群有着利他之心的可爱之人,恰恰成就了孩子们的自由生长。

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  纳杨

《街上的马》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语言的美感,书中有很多形象且具有意向性的比喻;二是书中生活细节的丰富,这让整个故事更流畅、真实可信;三是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是幽默而明亮的,故事中的少年群像中有一些残疾儿童,但并不会让读者感觉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作家做了很好的处理,相当见功底。

儿童文学作家,资深出版人,《街上的马》作者  刘海栖

感谢各位专家对《街上的马》提出的建议,包括它的结构、细节、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让我知道我之后的写作应该往哪个方向去靠近。这是我在《有鸽子的夏天》之后第二次写我童年的这条街道的故事。我想在儿童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再继续钻研下去。儿童文学要有大的格局和气象,有高度,同时也要慢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海栖《街上的马》|从“山水沟街”走向中国儿童文学的精神高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ka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