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方
学校,它的名称起源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华夏大地存在了约100年。
学校,不言而喻,就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仔细一想,这似乎看起来就像一句废话。可是,那些在学校一线的各个科目的任课教师,却不这样认为。老师们上完课时,通常都会讲解课后练习题,当练习题讲解完了,又给学生们讲练习册上的试题,还有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去买的强化练习试卷。你或许已经发现,学校已经不是读书的地方,而是名副其实的“刷题”的地方,甚至有教辅试卷就叫高分“必刷题”,或者学霸“必刷题”。不言自明的是,学校终究成了题海。分数为王,几乎成了每一所学校的极致追求,或称指挥棒,或曰方向标。
一线教师们勤勤恳恳教书育人,教的是多年不变的统一的教科书,育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这是值得现代教育反思的地方。
学生,除了和老师、同学打交道外,其余时间都在各学科的试题、练习打交道。有时候,由于作业量太大,学生的手写酸了,休息片刻,又继续开始在作业堆里奋战。学校生活中,不停地做练习、做试卷;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又开始做习题。无论是从老师、父母口中,还是从学生口中,都很少会说“读书负担重”,却总是能听到“作业负担重”。就像前些年,有关教育部门给学生减负时,高喊的口号一样,喊了几年后,作业负担依然沉重,于是就停止呼喊了。
一个学期,一个科目就是读完或者讲完一本教科书,然后就是大量的练习跟上,狂轰滥炸一番,考试的核心知识点和题型,反反复复的讲解,直到大多数学生能拿到高分。“练”倒是练习得多了,书却是读得很少,难以避免的是知识面会过于狭窄。有些知识点,有些书,其本身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却是考试的重点,一旦考试,就得全靠它得“高分”。就这样,学生的全部学习热情就是为了高分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有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同学们,你们手上的教科书,除了封面、前言、后记不重要,其他的都很重要。”学生们异口同声又有气无力的叹息,交织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打着旋转。
现在的学生,课外读小说、诗歌的,是极其少的,一是作业多没时间读,二是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更有甚者,考查“文学经典”时,老师或学生家长就让学生大量的做练习题,把题目背下来,应对考试,得高分。
学校教育,它的核心意义不是教学生会做题、得高分,而是培养学生习惯或思维。百岁的杨绛在谈到教育时,她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然而,我们现今的教育却是分数的教育,饱受诟病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这是一值得众人思考的!
(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尊重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